Index   Back Top Print

[ AR  - BE  - DE  - EN  - ES  - FR  - HU  - IT  - NL  - PL  - PT  - RU  - SL  - ZH_CN  - ZH_TW ]

 


DOWNLOAD PDF

教宗方濟各

致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及平信徒

宗座勸諭

福音的喜樂

論在今日世界宣講福音

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祕書處

ESORTAZIONE APOSTOLICA
EVANGELII GAUDIUM
DEL SANTO PADRE
FRANCESCO
AI VESCOVI
AI PRESBITERI E AI DIACONI
ALLE PERSONE CONSACRATE
E AI FEDELI LAICI
SULL' ANNUNCIO DEL VANGELO
NEL MONDO ATTUALE

© Copyright 2013 -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 - Città del Vaticano

目 錄

前言

一、常新與人共享的喜樂(2-8

二、福傳中令人賞心和告慰的喜樂(9-10

永恆的新意(11-13

三、新福傳是為了信仰的傳承(14-15

此勸諭的倡議和範圍(16-18

第一章:教會的轉化以傳教為重

一、一個外展的教會(20-23

一步跨出、委身投入、結伴相援、開花結果、歡欣慶祝(24

二、在皈依中從事牧靈(25-26

教會性的更新刻不容緩(27-33

三、發自福音的核心(34-39

四、在人性的種種限度中體現的傳教使命(40-45

五、一個心靈敞開的慈母教會(46-49

第二章:處於危機中的共同承諾

一、今日世界的一些挑戰(52

對排他的經濟說「不」(53-54

對新的拜金主義說「不」(55-56

對只操控而非服務的金融系統說「不」(57-58

對滋生暴力的不平等說「不」(59-60

一些文化的挑戰(61-67

信仰本土化的挑戰(68-70

城市文化的挑戰(71-75

二、牧靈人員面對的誘惑(76-77

對傳教靈修的訴求說「是」(78-80

對自私和精神懈怠說「不」(81-83

對無補於事的悲觀主義說「不」(84-86

對基督所帶來的新關係說「是」(87-92

對俗化精神說「不」(93-97

對我們的互鬥說「不」(98-101

教會內其他的挑戰(102-109

第三章 福音宣講

一、全體天主子民宣講福音(111

一個為眾人存在的選民(112-114

多面貌的百姓(115-121

我們都是以傳教為重的門徒(119-121

民間熱心敬禮的福傳力量(122-126

人傳人(127-129

各種神恩為福傳共融服務(130-131

文化、思想與教育(132-134

二、講道(135-136

禮儀的脈絡(137-138

一個母親的交談(139-141

熾熱心靈的話語(142-144

三、講道的準備(145

敬拜真理(146-148

以聖言安身立命(149-151

誦讀聖言(152-153

聆聽民眾(154-155

講道資源(156-159

四、福傳與對宣講的深層理解(160-162

宣講和釋奧並行的教理講授(163-168

在成長各進程中輔以個人的陪伴(169-173

以天主聖言為中心(174-175

第四章 福傳的社會幅度

一、宣講對團體和社會所引起的反響(177

宣認信仰與委身社會(178-179

天主的國及其挑戰(180-181

有關社會問題的教會訓導(182-185

二、窮人融入社會中(186

我們與天主一起聆聽呼求(187-192

忠於福音,免得白跑(193-196

窮人在天主子民中的優先地位(197-201

經濟和收入的分配(202-208

關注弱勢社群(209-216

三、公益與社會和平(217-221

時間闊於空間(222-225

合一勝過衝突(226-230

現實比觀念更重要(231-233

整體大於部分(234-237

四、社會對話作為對和平的貢獻(238-241

信仰、理性和科學之間的交談(242-243

基督徒合一的交談(244-246

與猶太教的關係(247-249

宗教交談(250-254

宗教自由脈絡中的社會交談(255-258

第五章 充滿聖神的福傳者

一、更新傳教動力的一些動機(262-263

知遇耶穌及其拯救之愛(264-267

心神歡躍成為子民(268-274

復活基督與其聖神的奇妙化工(275-280

代禱釋出傳教力量(281-283

二、瑪利亞、福傳之母(284

耶穌給予其子民的恩賜(285-286

新福傳之星(287-288

 

前言

1. 福音的喜樂源於耶穌,凡與祂相知相遇的人,其心靈和生命必充滿這喜樂。凡接受祂救恩的人,必從罪惡、悲哀、內在空虛和孤獨中被解救出來。與基督一起,喜樂就會生生不息。在這個勸諭中,我一方面邀請基督信徒進入福傳的新階段,以此喜樂為標記,另一方面指出教會在今後幾年的旅程中要走的路途。

一、常新及與人共享的喜樂

2. 隨著各種不同和窒息人心的消費行為,今日世界的大危機是個人主義造成的憂傷,這份憂傷緣於自滿與貪婪的心、紙醉金迷、良知麻木。內心若被個人私益和顧慮所禁錮時,就再沒有空間去顧及他人或容納窮人,就聽不到天主的聲音,感覺不到祂愛的飴樂,行善的渴望也消退了。信徒們同樣會遇上這危機。很多人跌落此陷阱中,變得懊惱、不滿和萎靡。這並非是度莊重和豐滿生活的選擇,並非上主對我們的旨意,亦非在聖神內的生命、那從復活主基督的聖心所湧流出來的生命。

3. 我邀請各地所有的基督徒,在此時此刻與耶穌基督重新相遇,或者至少以開放的態度讓祂與你們相遇;我也請求你們所有人堅持每天這樣做。任何人都沒有理由認為這一份邀請對於他或她是無關重要的,因為「主已將喜樂帶來了,人人有分。1 凡大膽嘗試的,上主不會讓他失望;每當我們向耶穌走近一步,便意識到祂已在那裡,張開雙臂迎接我們。讓我們當機立斷,對耶穌說:「主,我自欺欺人,千方百計逃避祢的愛,然而我再一次來到祢這裡,請更新祢我的盟約。我需要祢。請再次拯救我吧!主,請祢領我再次進入祢救贖的懷抱中!」失落之後再次回到祂身邊,感覺多麼美好!容我再說一遍:天主寬恕我們,永不厭倦;是我們厭倦尋求祂的憐憫。基督告訴我們要彼此寬恕「七十個七次。」(瑪十八22)祂親身給我們樹立榜樣:寬恕我們七十個七次。祂一次又一次把我們扛在肩上。任誰都不能奪走我們的尊嚴,那是祂以無邊無際和永不言棄的愛所賦予的。祂的柔情從未叫人失望,而且總能讓我們重獲喜樂,祂使我們能夠抬起頭來,重新振作。讓我們祈求不要疏離耶穌的復活,不管發生甚麼事,永不放棄。還有甚麼比祂的生命更能催迫我們前行!

4. 舊約就已預告了救恩的喜樂,這喜樂將會在默西亞的時代充滿大地。依撒意亞先知興高采烈地向期待的默西亞致敬:「祢加強了他們的快樂,擴大了他們的歡喜。」(九2)他勸告那些居住在熙雍的人用歌聲前來迎接祂:「你們應歡呼高唱!」(十二6)先知告訴那些從遠處就已看見祂的人把這消息帶給其他人:「給熙雍傳報喜訊的啊,請登上高山;給耶路撒冷報喜訊的啊,請大聲疾呼!」(四十9)所有受造物都要分享 救恩的喜樂:「諸天要歡樂,大地要踴躍,山嶺要歡呼高唱,因為上主安慰了祂的百姓,憐恤了祂受苦的人們。」(四九13

匝加利亞,期待著上主的日子,邀請人們向「謙遜的,騎在驢上」那位要來的君王歡呼:「熙雍女子,妳應盡量喜樂!耶路撒冷女子,妳應該歡呼!」(九9

最鼓舞人心的邀請或許是來自索福尼亞先知,他深感上主是散發喜慶和歡欣的中心,不期然向百姓呼喊救恩已臨。我重新閱讀這段經文時,精神振奮:「上主你的天主,在你中間,祂是一位施救的勇士,祂必為你喜不自勝,對你重溫祂的愛情,且因你歡躍喜樂,有如在慶節之日。」(三17

這是我們每天在生活的瑣碎事中所經驗到的喜樂,成為我們對天主父愛的邀請的回應:「我兒,該按你所有,善待你自己……,不應取消你佳節的喜樂!」(德十四1114)父愛就在這番話中蕩漾迴響,何其溫柔啊!

5. 福音散發著基督十字架的光輝,不斷地邀請我們要喜樂。只要舉幾個例子就足以為證。「喜樂吧!」是天使對瑪利亞的問候(路一28)。瑪利亞訪問依撒伯爾時,使若翰在母腹中歡躍。(參路一41)在她的讚主曲中,瑪利亞宣告:「我的心神歡躍於天主、我的救主。」(路一47)當耶穌開始傳教時,若翰呼喊說:「為此,我的喜樂已滿足了。」D曞?(若三29)耶穌自己「因聖神而歡欣。」(路十21)祂的信息帶給我們喜樂:「我對你們講論了這些事,為使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內,使你們的喜樂圓滿無缺。」(若十五11)我們基督徒從祂內心滿溢的泉源中汲取喜樂。祂許諾給祂的門徒:「你們將要憂愁,但你們的憂愁卻要變為喜樂。」(若十六20)祂繼續說:「但我要再見到你們,那時,你們心裡要喜樂,並且你們的喜樂誰也不能從你們中奪去。」(若十六22)門徒們看到復活的主時「歡喜起來。」(若二十20)在宗徒大事錄中,我們讀到初期的基督徒「懷著歡樂和誠實的心一起進食。」(二46)門徒所到之處,都有人「皆大歡喜。」(八8)即使在迫害中,他們也繼續「充滿喜樂。」(十三52)新受洗的太監「歡歡喜喜地往前行自己的路。」(八39)保祿的獄警「和他全家因信了天主,都滿心歡喜。」(十六34)為甚麼我們不也進入這喜樂的長河中呢?

6. 有些基督徒過的日子就如沒有復活節的四旬期。我當然瞭解到:喜樂無法在生活的各階段以同樣的方式表達出來,尤其在非常困難的時刻。喜樂會作出調適和轉變,但它是常存的,甚至像一絲微光,發自個人的堅定信念:畢竟我們存在於無限的愛內。我知道飽受困難的人容易悲傷難過,但即使在百般的煎熬中,我們也必須使信德的喜樂再活現,可能會慢一點,但肯定會回復平靜而堅決的信任:「祂除去了我心中的平安,我已經忘記了一切幸福……,但是我必要追念這事,以求獲得希望;上主的慈愛,永無止境;祂的仁慈,無窮無盡。祢的仁慈,朝朝常新,祢的忠信,浩大無垠……!最好是靜待上主的救援。」(哀三1721-2326

7. 我們受的誘惑往往是託辭和抱怨,好像等著萬事俱備之後才有喜樂。就某個層面來說:由於「技術型社會成功地增多了享樂的機會,到頭來卻很難產生喜樂。」2 我可以說,我人生中看到最美和最自然的喜樂,是來自那些身無分文的窮人。我也想到另一些人所顯示的真正喜樂,儘管他們處在多種專業制約的壓力下,也能以灑脫和簡樸的方式,保持一顆充滿信德的心。在所有這些例子,喜樂以不同的方式,從天主無限的愛中湧流出來,天主在耶穌基督內向我們自我啟示。我從不會厭倦重複本篤十六世的話,這番話把我們帶到福音的核心:「成為基督徒,其起點不在於一項倫理選擇,或者一種崇高的理念,而是一個際遇,在人生中竟遇上一位賦予生命新境界的人,並由祂得到決定性的路向。」3

8. 只有與天主之愛相遇,才可綻開豐盛的友誼之花,只有藉著這相遇或再遇,我們才能從狹隘和過度自以為是中釋放出來。當我們成為人上人,當我們讓天主帶領而超越自己,便達致存在最真的地步。在這裡我們找到所有福傳工作的源頭和靈感。因為誰領受了這賦予生命意義的愛,怎會不與他人分享呢?

二、福傳中令人賞心和告慰的喜樂

9. 善總要向外傳揚。尋求真理和善的真正體驗,會按其本質在我們心內滋長,任何人只要深深體會被釋放的經歷,對他人的需要都會更為敏銳。當善擴張時,善就會生根、發展。為此,誰想要度一個有尊嚴和充實的生活,必須伸手接觸他人和尋求他人的福祉,別無他法。聖保祿的傳教箴言不該讓我們感到驚訝:「基督的愛催迫著我們。」(格後五14)「如果我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格前九16

10. 福音規勸我們生活在更高的層次,但不減熱忱:「生命因給予而成長,因自我封閉和貪圖逸樂而萎靡。的確,活得精彩的人,是那些把安穩留在岸邊,把生命通傳他人,並以此為使命而感到振奮的人。」4 當教會召喚基督徒要擔負起福傳的任務時,她只是簡單地點出個人自我實現的真正根源,因為「在這個根源,我們發現到現實人生的一個深層定律:為使人獲得生命而自我奉獻,這才是獲得生命、茁壯生命的要訣。此乃傳教使命的真諦。」5 所以,福傳者絕不能像剛奔喪回來般的樣貌!讓我們找回並加深我們的傳教熱情,即「傳播福音的愉快及喜樂,儘管含淚仍要播種(……)環顧今日世界,人們不斷追尋,時而心內焦慮,時而滿懷希望,但願他們能得到福音,但並非得自沮喪的、敗興的、急躁的及焦慮的福傳者,而是得自福音的忠僕,後者的 生命散發熱忱,因為他們在基督那裡先已領受了喜樂。」6

永恆的新意

11. 於信徒來說,甚至不熱心的和不進堂的,宣道的更新可為他們帶來信德的嶄新喜樂和福傳的豐盛果實。其實,福音信息的核心總是一致的:天主在被釘死而復活的基督身上,啟示了祂偉大的愛。天主不斷使忠於祂的人日新又新,不論他們甚麼年紀,「他們必能振翼高飛有如兀鷹,疾馳而不困乏,奔走而不疲倦」(依四十31);基督是「永恆的福音」(默十四6);祂「昨天、今天、直到永遠,常是一樣」(希十三8);然而,祂的富饒和美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祂是永不衰萎的泉源,不斷湧出新意。教會永遠都會對「天主的富饒、上智和知識的高深」驚嘆不已。(羅十一33)聖十字若望說:「天主的上智和知識是如此深廣,以致於無論人靈認識祂有多少,總能划進更深處。」7 聖依肋內寫道:「[基督]連同自己,帶來一切新意。」8 藉著這新意,祂總能使我們的生活和團體日新又新,即使基督徒的信息曾在一些時期中黯淡無光,加上教會人士的軟弱,但它永遠萬古長青。即使我們以呆滯的框架把耶穌牢牢封住,祂也會突圍而出,不斷以祂神聖的創新性讓我們驚嘆連連。每當我們努力悔改、回到源頭,並恢復福音原有的清新氣息時,新路便出現在眼前,具創意的新管道就敞開,以不同的表達方式,為今日世界帶來具有新意的、更富說服力的標記和語言。真福傳的每個形式時常都是「新」的。

12. 雖然這個傳教使命的確要求我們慷慨獻身其中,但若將之看成個人的豐功偉業,便錯了,因為傳教首先是主的事業,超越我們能看到的或理解的任何事情。耶穌是「第一位和最偉大的福音傳播者。」9 在每個福傳活動中,首先和首要地屬於天主,是祂召叫我們與祂合作,引領我們隨從祂聖神的力量。真正的新意是天主神妙地帶來的新意,此新意由祂啟迪,由祂激發、由祂指導和陪伴,其方法之多,成千上百。教會生活應常彰顯天主的主動:是「祂先愛了我們」(若壹四19),是祂獨力「使之生長」(格前三7),這信念讓我們承擔任務時,常能持守喜樂的精神,即使此任務是如此高要求和富挑戰,甚至要求鞠躬盡瘁,也在所不辭。天主要求我們一切,也提供一切。

13. 我們亦不要把這傳教使命的新意瞭解為連根拔起的變動,或忘記那裝載我們和推進我們的活生生的歷史。紀念是我們信仰的一個幅度,可稱為「申命紀式」的紀念,與以色列自身的紀念並無不同。耶穌給我們留下感恩祭作為教會每日對祂逾越奧跡的紀念和更深入的分享。(參路廿二19)福傳的喜樂總是從感恩的紀念冒昇出來,那是 我們要恆心求獲的恩典。宗徒們從來沒有忘記耶穌觸動他們心靈的那一時刻:「那時,大約是下午四點鐘。」(若一39)連同耶穌在一起,這個紀念使我們想起「眾多如雲的證人。」(希十二1)他們中有一些信德卓絕的人,想起他們,我們便樂在心頭:「你們應該紀念那些曾給你們講過天主的道理,作過你們領袖的人。」(希十三7)他們中還有另一些簡單純樸的人,但和我們關係密切,他們帶領我們進入信德的生活:「我記得你那毫無虛偽的信德,這信德首先存在你外祖母羅依和你母親歐尼刻的心中。」(弟後一5)信徒基本上就是「紀念過往的人」。

三、新福傳是為了信仰的傳遞

14. 潛心貫注聖神的召喚,祂助佑我們一起去辨明時代的徵兆。2012107日到28日召開的世界主教會議,討論了「新福傳──基督信仰的傳遞」這一主題。此次主教會議重申:新福傳是一個對所有人的召喚,並在三個主要設定區中運作。10

首先,我們可以談論平常牧靈事工這個區塊,它是「由聖神之火驅動的,為點燃信徒的心,他們定期參加教會團體敬拜,在主日聚會,由祂的聖言和永生之糧得到滋養。」11

在此類牧靈事工中,我們可包括那些持守深度和誠懇信德的人,他們表達信仰的方式不同,但很少參與敬拜。這平常牧靈事工致力幫助信徒在靈性方面成長,好使他們在生命上更圓滿地回應天主的愛。

第二個區塊主要包括「那些已領洗,但沒有活出聖洗要求的人。」12 他們並不重視與教會的聯繫,經驗不到來自信德的慰藉。教會身為關愛他人的慈母,竭力幫助他們活出皈依,使他們因著皈依而在心靈上重獲信仰的喜樂,並得到激勵而為福音獻身。

最後,我們不可忘記:福傳的首先和首要的目的,在於向那些不認識耶穌基督或一直都拒絕祂的人宣講福音。甚至在基督信仰傳統悠久的國家裡,當中有許多人默默地尋找天主,他們受到心中渴求的引領,想見祂的聖容。每一個人都有領受福音的權利,基督徒有責任向所有人宣講福音。宣講時與其擺出把新誡律強加於人的姿態,倒不如心懷與人分享喜樂的誠意,指出美的境界,邀請人們出席甘美的盛宴。教會成長並非取決於誘人入教,而是「靠吸引力」。13

15. 若望保祿二世要求我們承認:對那些遠離基督的人,「絕不放鬆宣講福音的動力,因為這是教會的第一任務。」14 的確,「今日傳教活動仍代表著教會的最大挑戰」15,而「傳教任務必須保持首要的。」16 如果我們很認真地面對這番話,會發生甚麼呢?我們會意識到外出傳教是教會所有活動的典範。按此構想,南美的主教團作出聲明:我們「總不能安待教堂、刻舟求劍」17;我們必須行動,「我們的牧靈職務須擺脫純粹守株待兔的框框,而成為名符其實的傳教牧靈。」18 這任務繼續成為教會極大喜樂的源頭:「我告訴你們,同樣,對於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所有的歡樂,甚於那九十九個無須悔改的義人。」(路十五7

此勸諭的倡議和範圍

16. 我很高興接受主教們的要求,撰寫這道勸諭。19 執筆時,我是在採集豐碩的果實,這些果實是主教會議勞作所結出來的。此外,我徵集了多位人士的意見,並有意要表達我對教會福傳這課題的關注。福傳涉及到無數問題,都可以在這裡加以討論,但我不選擇對這眾多的問題作細節的討論,這些話題需要進一步的反省和研究。我不認為人們期待教宗的訓導,須在每個影響教會和世俗的問題上,頒布明確和完整的斷語。若教宗代替地方主教去分辨他們區域內出現的問題,這絕非上策。在這個意義上,我意識到有必要去推行健康的「權責分配」。

17. 我在這裡選擇發表一些方針,以鼓勵和指導整個教會邁入福傳的新階段,其特徵是人人充滿熱忱及活力。在這脈絡裡,我就以《教會憲章》的教導為基礎,在各主題中,決定詳細討論以下問題:

a) 教會的改革以迎合向外傳教;
b)
牧靈人員所面對的誘惑;
c)
教會作為天主子民須全民福傳;
d)
講道及其準備;
e)
窮人融入社會;
f)
在社會內的和平與對話;
g)
傳教的屬靈動機。

18. 處理這些話題時,我不嫌詞贅、著墨細節,可能有人認為過分了。我的用意並非在於提供詳盡的論述,而僅僅想指出一個方式,以顯示這些話題對今日教會在傳教的 實務上莫大重要。這些話題全部都是為描繪出確定的福傳格調──我要求大家在每項活動中加以落實。這樣,我們能在每天的努力中,接受聖經的勸諭:「在主內應當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應當喜樂。」(斐四4

第一章

教會的轉化以傳教為重

19. 福傳是對耶穌傳教命令的服從:「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瑪廿八19-20)在這些句子中,我們看到復活的基督如何派遣祂的人去隨時隨地宣講福音,好使對祂的信仰散佈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一、一個外展的教會

20. 天主聖言不斷向我們昭示:天主如何使那些信賴祂的人接受「外展(動身前往)」的挑戰。亞巴郎接受召喚:動身前往一個新地方(參創十二1-3)。梅瑟聽見天主的召叫:「我要派你去」(出三10),並帶領人民朝向預許的福地出發(參出三17)。天主向耶肋米亞說:「我派你到誰那裡,你就應到那裡去。」(耶一7)耶穌吩咐「去使萬民成為門徒」的命令,在我們的時代發出巨響,所有人都蒙召投入「外展」的新使命。儘管現今世界光景一直轉換,針對教會福傳使命的挑戰層出不窮,但每位基督徒和每個團體都必須分辨主給我們指出的路徑,同時都被要求去服從祂的召叫:動身離開自己的舒適地區,好能接觸需要福音之光的一切「邊緣」人士。

21. 福音的喜樂讓使徒團體生氣勃勃,這就是傳教的喜樂。七十二位門徒歸來復命時,便體驗到這喜樂(參路十17)。耶穌活此喜樂,是當祂在聖神內歡躍而讚美父,因為父的啟示傳給了貧窮和弱小的人(參路十21)。五旬節日,最初皈依的人聽到宗徒們用「自己的方言」宣講(宗二6),他們驚訝,感受到這喜樂。這喜樂標誌著:福音得以宣講、宣講得以結果。這喜樂擁有耗不盡的能量,使人動身外出、樂善好施、走出自我、踏上征途、勤種善果。主說:「讓我們到鄰近的村鎮去吧,好叫我也在那裡宣講,因為我是為這事出來的。」(谷一38)當種子播在地裡,耶穌不留在那裡解釋事情或行更多的奇跡;聖神感動祂去到其他村鎮。

22. 天主聖言蘊含的力量,我們無法預測。福音論及種子一旦播在地裡,便發芽生長,甚至在農夫入睡的時候(谷四26-29)。教會必須接受聖言那不受羈絆的自由,而聖言發揮果效的方式,超越我們的籌算和思維模式。

23. 在同行共擔的旅途上,教會當與耶穌密切契合;「共融和使命彼此密切相連,它們互相貫通、彼此交融。」20 為了忠於「師主遵範」,教會當下的行動就是向外伸展,在所有場合,不猶豫、不拖延、不畏懼地向所有人宣講福音。福音的喜樂是給所有百 姓的:沒有人能被排除在外。那就是天使在白冷向牧人所宣告的:「不要害怕!看,我給你們報告一個為全民族的大喜訊。」(路二10)默示錄寫道「永恆的福音要傳報給住在地上的人,給各邦國、各支派、各異語和各民族。」(默十四6

一步跨出、委身投入、結伴相援、開花結果、歡欣慶祝

24. 「外展」的教會是福傳使徒組成的團體,他們一步跨出、委身投入、結伴相援、開花結果、歡欣慶祝。行動中的福傳團體認識到:天主先採取主動,祂先愛了我們(參若壹四19),所以我們能夠跨步向前,毫不畏懼、主動地走向其他人,尋找那些軟弱跌倒的人,站在十字路口歡迎那些被遺棄的人。這團體具有無盡的渴望去展現憐憫之情,這憐憫之情是緣於他們對天父無限慈愛的體驗。讓我們更為勉力、一步跨出、委身投入。耶穌給門徒洗了腳。當祂跪下來為他們洗腳時,主耶穌自己委身投入,也讓屬於祂的人委身投入。祂告訴門徒說:「你們如果實行,便是有福的。」(若十三17)從事福傳的團體,以言以行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為人際距離搭橋,必要時甘願放下身段、自謙自卑,好能泛愛眾生,並在他人身上接觸基督受苦的血肉。福傳者因而帶有「羊群的味道」,羊群也願意聽他們的聲音。從事福傳的團體願意結伴相援,無論過程有多麼困難或漫長,也要亦步亦趨地陪伴;福傳團體必須熟悉耐心的等待和宗徒的堅忍。耕耘福傳需要極大的耐心,和不顧時間緊迫的從容。忠於上主的恩賜,才能開花結果。從事福傳的團體所關注的總是果實,因為上主要求這團體開花結果。團體呵護麥子,但也不因莠子而急躁。當播種者看到莠子在麥子中發芽時,不會埋怨或反應過度,他或她會想方設法讓「道成肉身」在特定的情況紮根,並結出新生命的纍纍果實,儘管這些果實可能看來不完美或不完整。為耶穌基督作證的門徒,已準備好交付他或她整個的生命,殉道也在所不辭,這目標可不是要樹敵,而是要看到天主聖言被人接受,其釋放和更新的能力得以彰顯出來。最後,從事福傳的團體是充滿喜樂的,而且懂得如何時常喜樂,歡欣慶祝福傳事工中的每一個小勝利和每一個進展。喜樂地傳福音成為禮儀中的美,是我們日常關懷的一部分,那就是散播善意。教會傳播福音,而同時她自身也通過禮儀的美領受福音。禮儀既是慶典又是泉源;作為慶典,禮儀慶祝福傳的任務;作為泉源,禮儀衍生教會日新又新的自我奉獻。

二、在皈依中從事牧靈

25. 我覺察到:現在文件不再像以前那樣可以激起人們閱讀的興趣了,它們很快就被忘記。雖然如此,我想強調,本文的重點在於制定計畫及其重要的後續工作。我希望所有教會團體都全力以赴,沿著牧靈和福傳的皈依之路前進,不能只維持現狀。「只有管理」是不足的。21 我們要在全世界各個角落「熱心傳教、持之以恆。」22

26. 保祿六世邀請我們對更新的召喚加以深化,並清晰地展示:更新不單關乎個人,也關乎整個教會。他曾寫下一段值得回味的文字,時至今日,其發人深省的內蘊絲毫不減,且讓我們重溫一下:「教會須以銳利的目光,看透自身、加深醒覺,默想其獨有奧跡……,從這豁然且生動的自我醒覺中,油然升起一個渴求,就是將理想和現實的教會形象相對照。理想的形象是指教會如基督的配偶,聖潔無瑕(參弗五27),基督注視她、疼愛她、呵護她。現實的形象是指教會向今日世界所展示的樣貌……,為求更新,教會處於英勇果敢、急不容緩的掙扎中,其力求更新的掙扎源於理想和現實的對照。教會的瑕疵由其成員導致,教會的掙扎在於剔除瑕疵,而她的自我省察可指出其瑕疵所在並予以譴責,因為教會以基督為明鑑,並在祂前對照自己。」23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把教會性的皈依視為不斷自我革新的開放態度,此乃源於對耶穌基督的忠信:「教會的每次更新,主要在於加強對其使命的忠誠……。基督號召旅途中的教會繼續不斷的革新。至於以人世間的機構來看教會,她的確也需要隨時革新。」24 有些教會的架構可能成為福傳的阻礙;即使架構優良也當以生命作驅力,藉以推進、支援及評估,只有這樣,架構才有用。若欠缺了新生命和真正的福傳精神,若無教會「對其召叫的忠誠」,任何新架構都會很快失效的。

教會性的更新刻不容緩

27. 我夢想著一個「以傳教為重的抉擇」,亦即一股傳教動力,足以轉化一切,好使教會的習俗、風格、時期、行事曆、語言和架構,都足以成為今日世界福傳的管道,並不只是為了教會的自我保全。革新架構先要作好牧靈上的皈依,這道理必須從以下的亮光來說明:皈依是必要成分可令架構更以傳教為重,讓平常的牧靈事工在每個層面都更具包容性和開放性,激勵牧靈同工心存「外展」的願望,從而啟發受召與耶穌為友的人作出積極的回應。正如若望保祿二世對大洋洲的主教們所說:「教會任何的更新必須以傳教為目標,否則教會就會成為只顧自己的犧牲品。」25

28. 堂區並不是落伍受淘汰的機構;正因為它有強大的靈活性,它的架構可以預設幾種不同的小組,按照牧者和團體的開放度及傳教創意而採取不同的活動方式。當然,堂區並不是福傳的唯一機構,如果它具備自我更新和不斷調適的能力,教會便繼續「生活在其子女們的家中。」26 這預設堂區確實和家庭以及百姓的生活相連,它沒有成為一個與人脫節的無用結構,或由一小撮孤芳自賞的特選者所組成的團體。堂區是教會在一個區域內的臨在,以造就環境便於聆聽天主聖言、發展基督徒的生命、交談、宣 講、愛德洋溢、朝拜和慶祝。27 堂區藉著它所有的活動鼓勵和培訓它的成員成為福傳者。28 它是團體中的團體,是招呼旅途上口渴者飲水的聖所,為能繼續前進,以及不斷往外傳教的中心。可是,我們必須承認,重新檢討和更新堂區這號召還沒有結出足夠的果實,使堂區更接近人群,使之成為活生生的共融和參與的環境,和完全以傳教為重的團體。

29. 其他教會機構、基層團體和小團體、運動和不同形式的協會,都是由聖神興起,在不同區域和階層作福傳,這都是教會的豐富資源。很多時候它們帶來新的福傳熱情和與世界對話的能力,使教會藉此得以更新。然而它們為求自身的好處,便不應與當地堂區這富饒的現實失去聯繫,總的而言,應樂意參與地方教會的牧靈活動。29 這種融入的做法,可防止他們在福音或教會的事情上見樹不見林,或成為無根的遊牧者。

30. 每個地方教會,作為由主教領導的公教會的一部分,同樣奉召作傳教上的皈依。地方教會是福傳的首要主體,30 因為它處於一個特殊的地方、具體地彰顯唯一的教會,在它內「那屬於基督的教會,至一、至聖、至公及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真實地臨在和運作。」31這是教會依循道成肉身的原則,臨現在一個特定地方,配備基督賜予的所有獲救恩的渠道,卻不乏地方色彩。地方教會傳遞耶穌基督時所得的喜樂,可分兩方面表達:一方面關注在有更大需求的地區宣講基督,另一方面也不斷外展,走向邊緣地區或是邁入新社會文化的環境。32 那裡最需求復活基督的光和生命,那裡就是地方教會想出現的地方。33 為了讓傳教的動力更集中、更慷慨和更有成果,我鼓勵每個地方教會下定決心,進行分辨、淨化和改革的進程。

31. 主教必須一直在他的教區內培養傳教上的共融,追隨初期基督徒團體的理想。那時眾信徒一心一意(參宗四32)。為這樣做,有時候他走在天主子民的前面,指出前進的方向,並保持他們的望德。另一些時候,主教要以隨和與慈悲的態度,平易地與他們相處。在某些時候,他走在天主子民的後面,幫助那些落後的人,此外容許羊群勇闖新路。主教按其使命培養有活力、開放和有傳教精神的共融,他必須大力支持和發展教會法典建議的參與方式,34 以及其他形式的牧靈對話,要切願聆聽每個人,而非光聽只講悅耳話的人。然而,邀人參與有待必經的過程,但過程的主要目標不應為組織教會,而應為激發傳教的切願,以圖接觸每一個人。

32. 我所要求他人做的事,我也奉召付諸實行,為此我須考量教宗職位上的皈依。身為羅馬主教,我有責對各種建議開放,這些建議有助我奉職時更忠信於耶穌基督,順從祂的意思克盡職守,並視福傳為當務之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要求援助,為尋找「行使教宗首席權的權衡方式,一方面對傳教使命的本質不離不棄,另一方面要對新情勢持開放態度。」35我們在這方面進展不大。教宗職位和普世教會的中央架構也須順從牧靈皈依的召喚。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聲明,一如古老的宗主教轄下的教區團會一樣,現今的主教團同樣「可以結出許多豐盛的果實,使主教們實際地體現其集體精神。」36 然而,這渴求尚未完全實現,因為主教團的法定地位尚未充分地詳細說明。此法定地位視主教團為主體,因此主教團可獲分配特殊的職權,包括在信理上的真正訓導權。37 職權若過分中央化,不但於事無補,反而使教會生活和她傳教使命的外展複雜起來。

33. 以傳教為重的牧靈職務嘗試放下「我們總是這樣做」的自滿態度。我邀請每一位在各自的團體中,要有膽量和創意,去重新考量福傳的目標、架構、風格和方法。在擬定目標時,若缺乏充分共同的籌算以便找出達成目標的方法,那麼此目標的擬定必淪為空中樓閣。我勉勵每個人都慷慨地和勇敢地應用本文件中的指導思想,不必畏首畏尾。重要的是切勿孤身上路,卻要情如手足、相互依存,特別在主教的領導下,進行明智和務實的牧靈分辨。

三、發自福音的核心

34. 如果我們決意用傳教的眼光來看一切,這也會影響我們傳播信息的方向。環顧今日世界媒體的威力,信息的傳遞瞬間即至,可是有時遭到傳媒報導的偏袒,以致我們一方面宣講,但另一方面卻承受著更大的風險,恐怕宣講的信息被歪曲或縮約為次等觀點。這樣,教會倫理訓導的一些課題會遭斷章取義,而不符原來語境所衍生的意義。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宣講所含的信息與那些次要觀點似乎被劃上等號。這些次要觀點不論多重要,但就信息本身而言,已不再傳遞耶穌基督信息的核心內容。因此,我們要務實,不要假設我們的聽眾能瞭解那關乎我們言論的整個語境,或有能力把我們的宣講和福音的核心聯繫起來。是福音的核心使我們的宣講產生意義、具有美感和吸引力。

35. 牧靈固然以傳教為重,但風格並不執迷於灌輸一大堆教義,不管連貫與否,只強求他人遵守。我們所採用的牧靈目標和傳教風格是以人為本,為能實在地接觸到每個 人,無一例外;為此,所傳遞的信息應貴精不貴多,集中在最美、最偉大、最有吸引力、同時又是最必要之處。這樣的信息才會變得簡潔,卻不失其深度與真實,因此變得更為強勁,更具說服力。

36. 所有啟示的真理都來自同一神聖的泉源,要以同樣的信德來相信,但其中一些真理因為直接表達福音的核心而更為重要。從這基本核心內所閃耀出來的亮麗,就是天主藉著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所彰顯的救贖愛情。在這個意義上,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解釋說:「公教教義內存有真理的秩序,即所謂『等級』,因為這些真理與基督信仰的基礎有其不同的關連。」38 為此,真理存有等級的這個意念同樣地適用在信理、整個教會訓導的全集上,包括她的倫理訓導。

37. 聖多瑪斯.阿奎那教導說,教會的倫理訓導有其「等級」,取決於德行和由德行而產生的行為。39 在一切之上的是「以愛德行事的信德。」(迦五6)為近人實施的愛德行為是聖神內在恩寵的最完美的外在表現:「新約法律的基礎處於聖神的恩寵內,聖神則外顯於以愛德行事的信德上。」40 多瑪斯便這樣解釋,就外在行為而論,慈悲是眾德行中最偉大的:「慈悲本身就是眾德行中最偉大的,其他德行環繞著它而迴轉,更甚者,慈悲補充其他德行不足之處,此乃較高的德行的特色,慈悲就本身而論乃屬天主獨特之處,天主實施的慈悲使祂的全能顯得無邊無際。」41

38. 大公會議的教導反映著教會亙古的堅定信念,牧靈事工從這教導中可汲取成果,此舉甚為重要。首先,要提醒的是,在福音宣講中必須有恰當的比例。從選擇課題的次數和講道的側重,便可看出其成比例與否。例如:如果一位本堂神父在整個禮儀年期間談到節德十次,而愛德或義德只提兩三次,這便顯得不成比例了,因為在講道和教理講授中,那些應該最常談的德行被忽視了。當我們宣講法律比恩寵多,教會比基督多,教宗比聖言多的時候,也同樣地不成比例了。

39. 在基督徒的理想中,各種德行一起形成一個有機體,不可從中剔除任何德行,同理,也不可否認任何真理。福音信息的整全絕不可被弄至殘缺不全。更重要的,當每個真理與基督徒信息的和諧整全聯繫在一起時,才可獲得更好的理解;在這樣的脈絡下,所有真理都重要,但要彼此照明。當宣講忠於福音時,有些真理的核心思想會是明顯的,這核心清晰地指出基督徒的倫理並非禁慾主義,亦非克己修身,或僅僅是一 門實用哲學,或是一張關於罪惡和過錯的清單。福音首先邀請我們回應那拯救我們的施愛者天主,在他人身上看到天主,並走出自我去尋求他人的福祉。這個邀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該隱蔽起來!所有的德行都是為回應天主的愛情而效勞。如果這邀請不能強勁地、具吸引力地閃耀光芒,那麼教會倫理訓導的大殿會有風險變成紙牌屋,這是我們最大的危險。這將意味著我們所宣講的不是福音,而是出自特殊意識形態的抉擇所衍生的一些信條或倫理觀。福音信息要面臨失去清新氣息的風險,也不再有「福音的芬芳」。

四、在人性種種限度中體現的傳教使命

40. 教會本身就是一位傳教門徒;她須在解讀天主啟示的聖言和理解真理這兩方面成長。釋經學家和神學家的任務就是幫助「教會的判斷臻於成熟。」42 其他學科也用自己的方式達成這個目的。例如若望保祿二世曾就社會科學提出,教會認為他們的研究很有價值「能從中得到對教會訓導有幫助的實質提示。」43 在教會內,有數不盡的問題正進行研究和反省,而且研究的自由度很大。在哲學、神學和牧靈實踐方面湧現的不同思潮,只要順應聖神,在尊重和愛中讓祂協調我們,便會使教會成長,因為這些思潮表述出天主聖言的無限富饒,必有助加強其清晰度。在教義上,有些人只期望一個單一的整體結構,且由全民監護,不容半點細微的釋義,對他們來說,多思潮的現象就顯得不可取並導致混淆,但福音具有取之不盡的富饒,上述具調和力的不同思潮其實有助呈現和發展福音的不同面向。44

41. 與此同時,今日的文化正在劇變,既多且快,但真理恆常不變,這催促著我們不懈地尋找表達真理的方式,使語言能帶出真理及其持久的新意。「信仰的寶庫的實質是一回事,(……)其表達的方式又是另一回事。」45有時候,信徒所聽的是完全正統的語言,所拿走的卻相異於耶穌基督的真福音,因為那正統語言相異於他們談話和彼此了解的方式。我們有時自以為向人們傳達關乎天主和人類的真理,此舉固然用心良苦,卻傳給他們一個假天主或人性理想,並非真正的基督徒信仰。如此,我們牢牢地持守著一個公式,卻傳不了真理的實質。這是最大的危險。我們要切記:「真理的表達能有不同的形式,福音信息既有恆久不變的意義,為將之通傳給今天的人們,我們務須更新表達的形式。」46

42. 上述一切都跟宣講福音息息相關,假如我們關心:要讓眾人更清楚地認同和接受福音之美。當然,要讓每個人都能輕鬆理解或樂意接受教會的訓導,我們將力有不逮。信德常源於十字架,必有其隱晦之處,無論信仰的贊同多堅定,總不會消減其隱晦。可是,有了贊同的平台,便可瞭解和欣賞某些事實,因為信仰的贊同與愛就如姊妹,超越了清晰理由和論據的層次。我們要牢記:所有宗教的訓導最終須通過師父言傳身教的方式才得以明朗,這方式藉著親近、仁愛和見證喚起心靈的贊同。

43. 教會在持續不斷的分辨中,也能瞭解到一些習俗跟福音核心沒有直接的聯繫;甚至有些習俗雖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如今不再恰當地被理解和欣賞。有些習俗固然是美好的,但於傳福音來說已起不了作用。我們不應害怕去重新考量它們。同樣地,教會也繼承一些規條和訓誡,它曾在其當時相當有效,但如今在指導和塑造百姓生活方面,卻難以奏效。聖多瑪斯.阿奎那指出基督和宗徒們當日給天主子民的訓誡「少之又少」。47 他引用聖奧思定的話指出,對後來再訂定的規誡,教會須適度持平,「免致加重信徒生活的負擔」,而使我們的宗教沾上以奴役為重的格調,反之「天主慈悲的旨意要我們得到自由。」48 這個告誡雖在多個世紀前所發出,如今仍極其適時,而且須成為一個要考慮的標準,以評估教會的改革及宣講,讓教會可以接觸到每個人。

44. 另一方面,牧者和平信徒在信德中陪伴各弟兄姊妹,或伴隨他們踏上邁向天主的旅程上,一定要時常牢記《天主教教理》的清晰教導:「一個行為的歸咎和責任,可能因無知、疏忽、暴力、恐懼、習慣、激情和其他心理或社會因素而減輕甚至免除。」49 所以,在伴同他們時,要有慈悲和耐性而不減損福傳的理想,且要兼顧個人成長時可能出現的事故,在不同的階段中這些都會發生。50 我想提醒司鐸們,告解亭不應成為一個刑訊室,而是與天主慈悲相遇的空間,只有祂的慈悲才策勵我們做到最好。在巨大的人性限度中邁出一小步,較諸表面安逸而終日不求上進的生活,更為悅樂天主。人人都需要天主拯救之愛,這愛使人嚐到慰藉、深受吸引,而心靈有所觸動。這愛是神妙的,在每個人身上運作,超越人的缺點和錯失。

45. 我們瞭解到在進行福傳任務時,福傳者總受制於語言和環境。儘管事無完美,他仍不斷尋找更有效的方法,在特定脈絡中傳達福音真理,絕不放棄他能帶給人的真理、善和光明。一顆傳教的心覺察到這些限度,並讓自己「對軟弱的人,我就成為軟弱的……,對一切人,我就成為一切。」(格前九22)福傳者從不關閉自己,從不退縮到自己的安全領域內,從不以固守和防衛為依歸。在理解福音和分辨聖神道路時,他意識到自己亦須成長,自己能做的好事絕不推辭,即使在這過程中,他會踩到街上的 泥濘,令鞋子沾上土漿。

五、一個心靈敞開的慈母教會

46. 一個「外展」的教會必大開門庭,自己走出去,為接觸他人,甚至去到邊區,此舉並不意味著毫無目的地走進世界、倉促行事。很多時候,寧可拖慢步伐,切勿心急,好能觀察和聆聽他人;行事切勿匆忙,一件又一件,但要留下來陪伴某個在路上躊躇不前的人。有時候,我們必須像浪子比喻中的父親,他總是大開門庭,好讓兒子回來時,可以隨時入內。

47. 教會蒙召成為天父的家園,門庭大開,其中一個具體的開放標記,就是各地教堂的門總是開著的。如果有人因聖神的感動,便可進堂尋找天主,而不會嚐到閉門羹。還有一些其他的門,也不應關閉。每個人都可在某方面分享教會的生活;每個人都可參與團體,聖事的門不應因任何原因而關閉。這為作「門」的聖洗聖事更是如此。聖體聖事,儘管它是聖事生活的圓滿,但不是完美者的獎品,而是弱者的特效藥和營養品。51 這些信念意味著牧靈上的後續工作,我們奉召來考量此事,但必須膽大心細。多次我們行事就像恩寵的仲裁者,而不是催化者。但教會不是關防,而是天父的家,那裡總有容人之處,不管他們身上帶著甚麼包袱。

48. 如果整個教會願承擔這傳教性的推展,就必須走向每個人,無一例外。但誰是她應該最先走向的呢?當我們閱讀福音時,便找到一個清楚的指示:「那些不能回報你的人。」(路十四14)不是我們的朋友或富有的鄰人,而首先是窮人和病人,那些經常被輕視或遺忘的人。信息是如此清晰,根本不容懷疑,亦無須找藉口將之削弱。今天和永遠,「在領受福音的人當中,窮人是享有優惠者」,52 教會不求回報地向他們宣講福音,事實上就是耶穌來人世建立天國的標誌。我們必須直言無諱地宣稱:我們的信德和窮人之間有不可分割的紐帶,但願我們對他們永遠不離不棄。

49. 那麼,讓我們走出去,我們要走出去將耶穌基督的生命傳給每個人。我在這裡向整個教會重複我常向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司鐸與平信徒所說的:我寧願要一個走到大街上歷經波折連連、因而傷痕累累和骯髒兮兮的教會,卻不喜歡一個由於固步自封、只顧安全而抱病的教會。我不要教會只顧追求位居中樞、最後陷入無法擺脫成見和繁 文縟節的羅網。如果應該有一些事令人不安,困擾我們良心的,應是這樣的事實:有那麼多弟兄姊妹經歷不到與耶穌基督為友所帶來的力量、光明和慰藉,沒有信仰團體的支持,生活上缺乏意義和目標。我希望,大家行事時莫讓怕出錯的心態作主,卻要怕被關在只有虛假安全感的架構裡,怕被困在只做苛刻判官的規條裡,怕被囚在只以安全為重的習慣裡,而且耶穌要我們照顧門外一大群饑腸轆轆的人,不厭其煩地說:「你們給他們一些吃的吧。」(谷六37

第二章

處於危機中的共同承諾

50. 在探討與福傳工作相關的基本問題之前,先簡要地陳述我們生活上和工作上的處境,這有助探討。現今,我們經常聽到所謂「診斷超載」,因它只談診斷而不重治療,尤其那些已改良和真正可行的治療法。另一方面,純粹的社會學分析也不足夠,儘管它有意對事實一窺全貌,而採用的方法據說是中肯和富臨床經驗的。我想提供的建議是較為符合福傳性的分辨。這是傳教使徒的進路,「為聖神的光明和力量所滋養。」53

51. 教宗的任務不在於對現代實況提供詳盡完整的分析,但我會勸勉所有的團體都「提高警覺去研究時代的徵兆。」54 事實上這是一個重大的責任,因為目前的一些現況,除非予以有效地處理,否則會掀起一個很難逆轉的、去人性化的進程。我們需要分清楚甚麼是天國的果實,甚麼是相反天主的計畫。這不僅認識和分辨神類,而且也是決定,即選擇善神的行動和棄絕惡靈的作為。對普世教會過往的訓導文獻,以及地區和全國主教會議的建議所作的分析,我當然予以認同。在這個通諭中,我只從牧靈角度,簡要地考慮教會內限制或削弱傳教更新力的一些因素,因為這些因素若非使天主子民的生命和尊嚴受到脅迫,便是影響到那些直接獻身教會機構或福傳工作的人。

今日世界的一些挑戰

52. 在我們這個時代,人類正經歷著歷史上的轉捩點,我們可以從許多領域的進展上看到。有許多改善人民福利的步伐值得稱讚,如健保制度、教育和通訊科技。我們必須謹記:在同代的人中,大多數每天過著赤貧的日子,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流行病的數目正在增長。人心充滿恐懼與絕望,即使在所謂富裕的國家也是如此。生活的喜樂多次消退,不尊重人和暴力行為與日俱增,貧富懸殊愈加明顯。要活便要掙扎,若活得有丁點兒尊嚴已算難能可貴。這劃時代的蛻變早已啟動,其啟動力源於科學和科技的突進及其即時的應用。突進方面不論量或質、速度或累積,都是前所未有;應用方面,不論在自然的或民生的不同領域中,都是非常廣泛。我們身處知識和資訊的時代,其所引發的新勢力,經常難以命名。

對排他的經濟說「不」

53. 就像「你不可殺人」的誡命設定了一個明確的界限,為保障人生命的價值,今天,面對排他經濟和不平等,我們必須說:「絕不可。」這樣的經濟致人於死地。當一個 無家可歸的老人死在街頭,這不是新聞,但當股市指數下跌兩點時卻是新聞,怎會這樣?這是一個排擠的案例。當食物被扔掉,卻有人在忍飢挨餓,我們能繼續袖手旁觀嗎?這是一個不平等的案例。今天,一切都在競爭和適者生存的定律之下,進行弱肉強食。結果是大批民眾發現自己被排擠、被邊緣化了:沒有工作,沒有前景,沒有任何的逃生途徑。

人被看成是消費品,在使用之後可以丟棄。我們創造了一種「用完即棄」的文化,且正在蔓延。這不再是單純的剝削和壓迫,而是一種新的情況。排擠最終按其意義就是打擊對社會的歸屬,而社會是我們生活的地方。誰被排擠就不再歸屬於社會,至於基層也好、邊緣也好、甚至被剝奪選舉權的也好,總之再不歸屬社會了。被排擠的人連成為「被剝削者」都不可以,而是圾垃、是「殘渣」罷了。

54. 在這脈絡裡,一直有人繼續維護「涓滴理論」,它假定自由市場刺激的經濟增長,一定會帶來更大的正義和全民參與。這個論點從來沒有得到事實的證明,卻表達了一種幼嫩及天真的想法,竟相信既得利益者的仁義,尤其那些操控經濟勢力的人,以及自以為神、目空一切的經濟體制。此廂被排擠者仍在痴待,另一廂已將冷漠全球化,只為支撐以排擠為主的生活風格,或持續熾熱自私自利的理念。結果我們還未來得及醒覺,便失去同情心,對窮人的呼喊無動於衷,對他人的痛苦不會灑淚,總之毫無感覺要幫助他們,彷彿這一切都是人家的責任,事不關己。推崇繁榮的文化令我們麻木不仁。如果市場出售新玩意,我們便欣喜若狂。同時,因缺乏發展機會而生活困頓,大有人在,他們看起來不過是一場戲,無法讓我們動容。

對新的拜金主義說「不」

55. 導致這狀況的原因之一,在於我們和金錢所建立的關係,畢竟我們甘於就範讓它主宰自己和社會。目前經濟危機未曾使我們看透,在其源頭上還有深層的人性危機,那就是否定「以人為本」的首要性!我們製造了新的偶像。舊約時代的拜金牛(參出卅二1-35)再以冷酷無情的版本翻新,那就是拜金主義和經濟獨裁,兩者都缺乏人情味和罔顧真正的人性目標。目前危機撼動全球的金融和經濟,並揭發兩者很多失衡之處,更甚者,原有對人的關懷已不知去向。在眾多的人性需要中,只留下一個,人被鎖在其中,那就是消費。

56. 當小部分人的收入按指數律激增時,他們成為快樂地享受繁榮的一小撮,與大部分人分隔開來,而且分隔的鴻溝也同樣加深。這樣的失衡,溯源於袒護市場絕對自主權和金融投機的意識形態。所以,它們否認國家有權維護公益而實施管制。一種無形並經常是虛擬的新暴政因此產生,單方面地、無情地強施它的法律和規條。債務和累積的利息也讓國家很難發揮到自己的經濟潛能,國民無法享受真正的購買力。此外,還有那廣泛的貪污和自私的逃稅漸漸成為世界通病。權力慾和佔有慾橫行無阻。在這 個系統裡,一切阻礙利潤增長的因素會被吞滅。市場被人神化,其利益是唯一法則;凡是脆弱的,好比自然環境,一旦遇上利益當前,便抵擋不了。

對只操控而非服務的金融系統說「不」

57. 這樣的態度背後,意味著摒棄道德和天主。道德已淪為笑柄,不利生產,又太重人情味,不讓金錢和權力變成絕對。道德令人感到威脅,因為它譴責對人的操控和貶低。實際上,道德引人走向天主,而祂要求具承諾的回應,不受市場規範的回應。一旦這些規範被絕對化,天主只會被看成無能,對事情控制不了、應付不了,甚至對人構成危險,因為祂召喚人去圓滿地自我實現,並擺脫所有各式各樣的奴役。然而,道德並非來自意識形態,會讓人保持平衡和建立比較富人情味的社會秩序。有鑒於此,我奉勸金融專家和政界領袖去仔細斟酌一位古代聖賢的話:「不與窮人分享財富,就是從他們那裡偷走和奪取他們的生計。我們持有的不是我們自己的,而是他們的。」55

58. 一個顧全道德的金融改革,要求政界領袖徹底改變處事態度。我促請大家決心面對這個挑戰,放眼未來,毋須忽略每個方案的特色。金錢必須用作服務,絕非奴役!教宗愛每個人,富人和窮人都一樣,但有責任以基督之名提醒所有人,富人必須幫助、尊重和提昇窮人。我勸勉你們要精誠團結、不求私益,回到以人為本的道德力量來處理經濟和金融事務。

對滋生暴力的不平等說「不」

59. 今天在很多地方,我們聽到加強保安的要求。除非社會以及人彼此的排擠與不平等得以逆轉過來,否則是不可能消除暴力的。窮人及最窮的民眾被控告行使暴力,然而正因缺少平等機會,不同形式的侵略和衝突會找到滋生的沃土,早晚會爆發出來。當一個社會,無論地區性、國家性、或全球性的,甘願把社會一部分人遺棄在邊緣,便沒有任何政治方案或資源可用在執法或監控系統上,而能够無限期地保障社會安寧。這不單是因為不平等刺激了受體制排擠的人,而使他們用暴力來反抗,更因為社會經濟系統的根基就是不公的。就如善傾向擴展,容忍邪惡亦然,容忍邪惡就是不正義,傾向擴展有害的影響力,並悄悄地腐蝕任何政治和社會體系,無論這些體系看起來多麼穩固。如果每個行為都有其後果,那麼窩藏在社會架構中的邪惡,時常都有導致社會瓦解和滅亡的潛在可能。當邪惡結晶於不公義的社會架構上,就無法找到希望的基礎,以期盼更好的未來。由於持續的和平的發展需要條件,若沒有充分地設立和實現這些條件,我們便遠離所謂「歷史的終向」。

60. 今天的經濟機制推動過度消費。然而顯而易見的是,放肆恣意的消費主義一旦與 不平等掛鉤,便對社會的結構造成雙重的破壞。不平等早晚會產生暴力,暴力訴諸武器,這便永無寧日,問題也無從解決。訴諸武器只給那些叫囂要提高保安的人們虛假的希望,現今我們知道,武器和暴力不但不解決問題,反而製造新的、更嚴重的衝突。有些人基於窮人及貧窮國家的麻煩,便直接了當地譴責他們。這些控訴者縱容未獲證實的以偏概全,宣稱某種「教育」可解決問題,會使人平靜和把人變得溫順無害。此說固然惹人惱火,但火上加油的是根深蒂固的貪污,遍佈不同國家,從政府到商業以及各種機構,無論領導人的政治噱頭是甚麼,總之,到處有人貪污,試想那些被排擠到社會邊緣的人看到社會如此腐敗,怎會按奈得住!

一些文化挑戰

61. 當???我們敢於面對各種隨機而來的挑戰,我們也在福傳。56 有時候,這些挑戰會化身為很實在的攻擊,以打壓宗教自由,或者化身為新的迫害,以針對基督徒;在一些國家,挑戰所激起的憎恨和暴力已經達到了拉警報的水平。在很多地方,更大的問題是冷漠和相對主義不斷蔓延,這狀況一旦與沮喪不滿及意識形態的危機接軌,甚麼事都會發生:可能出現極權主義分子。這不但危害教會,而且危害社會整體性的結構。我們該承認,當文化主張人人都主觀地認定自己是真理的持有者,在這氛圍中,公民參與為公益的策劃時,要把公益放先,而私益和個人野心押後,這是何等困難。

62. 在主流文化裡,凡是外在的、直接的、可見的、快速的、表面的和暫時的,都優先獲得重視。虛有其表的可以橫行,真實無妄的卻要讓步。對許多國家而言,全球化導致本土文化根基的損害加速,此外,由於仿效其他文化的思維和作風,便受到一些重經濟、輕道義的潮流所入侵。這事實在好幾個洲陸的不同主教會議裡已經提出來討論。例如,多年前,非洲主教團在論及《論社會事務關懷》通諭時就指出,經常有人試圖把非洲國家變成「一部機器的小零件,一個巨大輪盤中的小齒輪。這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傳媒的領域,因為媒體的營運中心都設在北半球,因此經常未能給予這些(開發中)國家的優先需要及困難上應有的考慮。」57 如出一轍,亞洲主教團也認為必須「重視對亞洲文化的外來影響。由於過度暴露於大眾傳媒的渲染,一些新的行為模式便應運而生……,所以,傳媒和娛樂事業的負面形象正威脅著傳統的價值,尤其是婚姻的神聖和家庭的穩定。」58

63. 如今許多族群的大公信仰,因著新興宗教運動的擴展而受到挑戰,其中一些運動傾向於基要教義派,其他的似乎是倡導無神的靈修。一方面當社會充斥著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和個人主義,人自然有所反應,但另一方面,有人會利用窮人和社會邊緣人 的弱點,這些百姓在水深火熱中苟延殘喘,正尋求直接的答案以解決他們的急需。這些宗教運動,機靈地在個人主義當道的文化裡,填補世俗理性主義留下的空白。我們必須承認,如果一些領洗的人缺乏對教會的歸屬感,這是因為他們或許感到某種架構及堂區與團體內不友好的氛圍,或許不滿處理問題的官僚作風,不論問題繁複與否,都影響到我們百姓的生活。在不少地方,行政先於牧靈,或只專注於聖事的施行,顧不了其他的福傳方式。

64. 俗化的過程意圖把信德和教會縮約到私有和個人的範疇。此外,隨著人們對超性事物的否定,道德日益淪亡,個人和集體的罪疚感減弱,相對主義則穩步前進。這導致普遍的失落感,尤其那些處於易變和脆弱的青春期及成年初期中的人。正如美國主教團正確指出:每當教會堅持客觀的道德規範為人人都有效時,「我們文化中就會有人把這個教導描繪為不公義,即違反基本人權。此論點通常來自某種形式的道德相對主義,又連接上個人權利絕對化的信念,即使這連接是矛盾的。按照這種觀點,外界認為教會在促進一種特別的偏見,並干涉個人的自由。」59 我們生活在資訊驅動的社會,不斷受到資料數據的疲勞轟炸,無一倖免,且將所有訊息視為同等重要,導致我們的道德分辨變得極度膚淺。在作回應時,我們須提供教育,以傳授批判性思維、以鼓勵發展成熟的道德價值。

65. 儘管世俗主義的潮流,已經橫掃我們的社會,但在許多國家,即使基督徒在那裡佔少數,輿論都認為天主教教會是可信任的機構,並因她對最有需要者的關注和共患難的態度,而受到信賴。在關乎和平、社會和諧、土地、保護生命、爭取人權和公民權等問題上,教會一而再地尋求解決方法,成為調解人。教會學校和大學在全世界的貢獻良多!這是件好事。在其他不符大眾口味的問題上,我們仍義無反顧地為民請命,持守人性尊嚴和公益的信念,儘管有人難以瞭解這種表現。

66. 家庭正經歷著深層的文化危機,所有團體和社會紐帶也是一樣。有關家庭,其紐帶的削弱,尤為嚴重,因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在那裡我們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儘管我們不同又彼此互屬互隸,但家始終是父母把信仰傳授給子女的地方。現今趨向於把婚姻視為純粹滿足情感的形式,人們可隨意築起婚姻,或是任意修改。可是,家庭對社會有不可或缺的貢獻,遠超越感覺和夫妻之間的短暫需要。就如法國主教團教導的,家庭的誕生不是出於「本身就轉瞬即逝的愛情感受,而是來自夫妻承諾的深處,他們答應進入生命完全的結合。」60

67. 時至後現代和全球化紀元,個人主義所偏愛的生活模式,會削弱個人關係的發展與穩定性,並歪曲家庭的紐帶。牧靈工作需要把我們與天父的關係更清楚地呈現出來,此關係要求和鼓勵我們:活出那能治癒、促進和加強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共融。在我們世界上,特別在一些國家,不同形式的戰爭和衝突正再度湧現,而我們基督徒堅定不移地秉持尊重他人、治癒傷痛、搭建橋樑、加強關係、並「彼此協助背負重擔」的意願(迦六2)。今日亦然,為了維護人的權利並追求高尚的目標,許多人成立了不同種類的協會。這是人們渴望對社會和文化進步做出貢獻的標記。

信仰本土化的挑戰

68. 基督徒是一些民族的基層──尤其是在西方──是活生生的事實。在此,特別在最有需要的群體中,我們發現一種道德資源,它保留著最真實的基督徒人文思想價值。從信德的眼光看待現實,我們不能不承認這是聖神的播種。如果大批人領受洗禮,用不同方式表達他們的信仰,與他人共患難,我們就因此猜想真正的基督徒價值失落了,那表示我們對聖神自由及毫不吝惜的行動缺乏信心。我們要更加承認「聖言的種子」,因為這和真正的基督信仰有關係,它有自己表達和顯示它屬於教會的方式。文化能烙上信仰的印記是非常重要,不容忽視;在面對當代世俗主義的猛攻時,一個已接受福音的文化,雖然有它自身的限度,但其所擁有的許多資源比起信眾的總數量還多。大眾文化一旦接受福音化,便包含信德和精誠團結的價值,能促進一個更正義和更富於虔誠信仰的社會發展,能擁有特別的智慧,這應令人滿懷感激。

69. 福音必須本土化,那麼必須先讓文化福音化。在天主教傳統的國家裡,這意味著支持、促進、加強已有的豐富內涵。在其他宗教傳統或極度俗化的國家裡,這將意味著發動文化福音化的新進程,即使這需要作極長期性的計畫。然而,我們必須記住,我們不斷地被召喚去成長。每個文化和社會團體都需要淨化和成長。就天主教徒的通俗文化而言,我們能察覺其不足之處,需要以福音治癒的:大男人主義、酗酒、家庭暴力、彌撒參與率低、一些宿命論和涉及巫術的迷信思想等。我們可由民間的熱心敬禮出發,以治癒和釋放這些文化弊病。

70. 有時,有人把敬禮重點放在一些門面功夫以及一些團體的傳統,或在一些毫無憑據,卻要全盤取代一切的私人啟示上,而不放在基督徒虔誠的動力上,這也屬實。某種由個人和情緒化的信仰生活所構成的基督徒信仰,實際上不符合真正的「民間熱心敬禮」。一些人推動這樣的表達信仰方式,又根本不關心社會的發展,或平信徒的培育,他們這樣做有時候是為了得到經濟上的利益或掌控他人的權力。我們也不能忽視,最近幾十年來,天主教徒將信仰傳遞給下一代,出了斷層的問題。無可否認,許多人覺得理想破滅了,不再認同天主教傳統。愈來愈多的父母不帶孩子接受洗禮,或教他們祈禱。也有一些人離開了教會,加入其他的信仰團體。這些信仰間斷問題的成因包括:家庭內缺乏對話的機會、通訊媒體的影響、一切在個人主觀旗幟下的我行我素、市場的恣意消費、對窮人缺乏牧靈關懷、我們的機構不夠友善,還有在多元宗教的氛圍下,我們難以恢復對信德的依從,一種以神祕靈修經驗為重的依從。

城市文化的挑戰

71. 聖城新耶路撒冷(參閱默廿一2-4),是整個人類都要走向的目標。奇怪的是,天主的啟示告訴我們人類和歷史的圓滿,全是在一個城市裡實現的。我們需要用默觀的注目察看我們的城市,以信德的目光注視住在人們的家居、街道和廣場的天主。個人和團體在生命中尋找勉勵和意義時,付出真誠的努力,天主必在旁守候,予以伴隨。祂居住在他們中間,加強他們精誠團結、手足之愛,以及對善、真理及正義的渴望。這樣的臨在一定不是人所設計的,而是人找到和發現的。對那些以莊敬之心尋找祂的人,即使他們腳步蹣跚,茫然地摸索,天主並不隱藏自己。

72. 城市與鄉村很不一樣,宗教融入城市生活也不盡相同,其節奏則與地點和人物相關相連。城市人在日常生活必須為生存奮鬥,這奮鬥蘊藏著對生命的深刻理解,常帶有一種深層的宗教意義。我們必須更深入地檢視這一點,為能與我主對話,就如祂在井邊和撒瑪黎雅婦人對話一般,她來井邊正想解除自己的口渴。(參閱若四1-15

73. 在很多地方,基督徒不再是慣常的意義解說者或意義倡導者,新的文化便不斷誕生在這廣闊地域裡,基督徒反而從這些文化中攝取新語言、新標記、新信息和新典範,由此建議一些邁向生命的新進路,甚至與耶穌福音相違的進路。一種全新的文化應運而生,並在城市內不斷擴展。主教會議注意到,今天在這些廣闊地域的變化及由這些變化所形成的文化,都成為新福傳話題中的話題。61 這一事實挑戰我們去構思具創意的空間及各種可能性,使祈禱和共融對城市居民產生更大的吸引和意義。通過傳媒影響,鄉村也受到同樣的文化變化的影響,以致顯著地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

74. 當務之急就是福傳,一個具照明力的福傳,藉以照明人和天主、人和人、人和世界各種相關相連的新方式,而且這福傳能以核心價值啟迪人心,務求達致那新敘述與新典範形成的地方,帶著耶穌的話語走進城市靈魂的深處。城市的文化是多元的;較大的城市內可見到聯繫性的網絡,這提供不同的族群同樣的模式,以分享對生命的共同構思和夢想,同時建構新互動、新文化及看不見而理想的城市。(譯者按:Invisible Cities 源自義大利小說喻意完美之都)。多樣的次文化並肩而存,這些文化經常實踐隔離和暴力。面對有難度的對話,教會蒙召為之服務。一方面,有些人有足夠資源發展個人及其家庭生活,但也有許多的「非公民」、「半公民」和「城市遺民」。城市製造出一種持續性的矛盾,因為當它們為居民提供大量可能性時,同時也給許多人設置很多障礙,阻擋他們對生命有圓滿的發展。這種反差帶來痛苦。世界有許多地方,城市成為群眾抗議的場地,成千上萬的人要求自由、公開發言權、正義和其他各種索求,若不獲正視,即使武力當前,他們絕不噤聲。

75. 我們不能忽視城市中所發生的現象:人口販賣、毒品貿易、虐待和剝削未成年人、遺棄老人和體弱者、層出不窮的腐敗和犯罪活動。同時,本來可以成為相遇和精誠團結的地方,卻經常變成孤立和互不信任的地方。房屋和社區的建設經常是為了孤立和防衛,而不是為了聯繫和融合。在這樣的情況下,福音的宣講會成為恢復人生命尊嚴的基礎,因為耶穌渴望在我們的城市中灌注豐沛的生命(參閱若十10)。福音宣講人生命的一體性和完整,是城市病的最佳良藥,儘管,我們必須瞭解到:千篇一律和死板的福傳計畫並不適合這樣複雜的現實。但若把生命活到最圓滿的境界,若回應每個挑戰一如福音見證的酵母藏於所有文化和城市中,那麼這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基督徒,在我們的城市中結出果實。

二、牧靈人員面對的誘惑

76. 我非常感激那些獻身於教會和為教會工作的人。我在這裡不想長篇討論:從主教到提供最謙卑和默默服務的不同牧靈人員的活動。我倒想在當前全球化的文化脈絡裡,以他們必須面對的挑戰作反省。但就公正而言,首先我必須說:在今日世界,教會的貢獻是不計其數的。我們雖因教會某些成員的罪,或因自己的罪,而感到痛苦和羞恥,但這也不能讓我們忘記有多少基督徒以愛奉獻他們的生命:在設備簡陋的醫院裡,他們幫助很多人得到治癒或安然去世;或在地球上最窮的地方,跟沉溺於不同癖癮的人在一起;他們為兒童和年輕人的教育獻身,照顧被棄養的老人,在充滿仇恨的環境中努力宣揚和平,或以很多其他方式獻身,展示受降生成人的天主啟發的對人類的大愛。我感謝那麼多基督徒給了我美好的榜樣──他們喜樂地犧牲自己的生命和時間。這見證對我大有裨益:就是慰勉與支持我付出個人努力,戰勝自私,更完全地獻出自己。

77. 然而,作為這時代的子女,我們所有人都在某些方面因著當前全球化文化而改變了,這文化提供給我們價值觀和新機遇時,也能限制、制約、最終傷害我們。我承認我們要為牧靈人員開發一些空間,讓他們可以得到援助和治癒,「這些地方,讓信德本身在被釘死並復活的耶穌內得到更新;在那裡,最深奧的問題和日常的關懷得以分享;在那裡,在福音的光照下,對人生經驗和生命本身,作更深度的分辨,為能引領個人和團體為達到善和美而作出決定。」62 同時,我願呼籲大家予以關注,特別是一些會打擊牧靈人員的誘惑。

對傳教靈修的訴求說「是」

78. 今天,我們看到很多牧靈人員,包括獻身的男女,過度關注他們個人的自由和休 閒時間,使他們認為自己的工作不過是生活的附錄,好像全不隸屬他們的身分一般。同時,把靈修生活與一些宗教訓練混為一談,能從中獲得一點慰藉,但不鞭策自己與他人相遇、與世界接觸,或加強福傳的熱忱。結果,儘管有很多福傳人員祈禱,我們卻可以在他們身上看到個人主義高漲、身分出現危機和熱忱遭到冷卻,三者形成惡性的相互拖連。

79. 有時我們的媒體文化和一些知識界,對教會的信息,刻意顯示懷疑態度,並加以一番挖苦。結果許多牧靈人員,儘管祈禱,還是發展出一種自卑感,令他們相對化甚至隱藏自己的基督徒身分和信念。這樣就產生惡性循環,因為他們不再因他們所是和所做的感到快樂;他們不認同福傳的使命,而消弱他們的奉獻。他們盲目跟風,隨著其他人,有樣學樣,人有我有,最後扼殺了傳教的喜樂。福傳工作變成強迫性的,他們投入很少的精力及非常有限的時間在福傳工作上。

80. 不論牧靈人員的靈修風格或思維方式如何獨特,會有一種相對主義讓他們掉進去,甚至比教義上的相對主義更危險。這與他們心中最深和最內在的抉擇有關,這抉擇塑造他們的生活方式。這種實踐性的相對主義在於:行動時好像天主不存在、作決定時好像窮人不存在、設立目標時好像其他人不存在、工作時好像未領受福音的人不存在似的。令人吃驚的是,即使那些明顯有穩固的教義和靈修信念的人,也經常陷入不符福音的生活方式,或倚重財務安全感,或不惜一切為求權力或人間榮耀,而不是在使徒工作中為他人奉獻生命。我們不可讓自己的傳教熱情被奪走!

對自私和精神懈怠說「不」

81. 有時,當我們最需要傳教活力,為帶給世界光和鹽的時候,許多平信徒就怕會被要求擔負一些使徒事工,他們設法避開責任,以免他們的自由時間被奪。例如,找一些受過培訓的堂區教理講授員,讓他們甘心留守崗位幾年,這事已變得非常困難。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司鐸身上,他們沉迷捍衛自己的自由時間。這常是由於人們感到極度需要守護他們的個人自由,好像福傳任務是危險的毒藥似的,而不是對天主的愛所作的喜樂回應,祂召喚我們傳教,並使我們得以充分發揮和卓有成效。一些人抗拒在使命中完全奉獻自己,所以最終活在癱瘓的懈怠中。

82. 問題經常不是出在活動過量,而是不好好地將之活出,缺少充分的動機,缺少靈修,沒法將靈修滲入活動,使活動帶來享受。結果,工作令人不必要地疲累,甚至有時令人病倒。這疲累絕非令人滿足、快樂,只會導致一種緊張、沉重、不滿,最終變成讓人無法忍受的筋疲力盡。這樣的牧靈懈怠可以有不同的肇因。有些人陷入其中,因為他們勉強自己背負一些無法實現的計畫,不滿足做他們能力所及的。另一些人在工作過程中缺乏耐心等候成熟時機,只盼福自天來、不勞而獲。另有些人,為幾個項目而不懂捨棄,或受虛榮心作祟去自編成功的美夢。還有些人,因為失去了和其他人

的實際聯繫,使他們的牧靈工作失去以人為本的特性,以致更關心路線圖,而超於旅程本身。另外的一些人陷入懈怠裡,因為他們迫不及待,意欲掌控生活的節奏。當代人痴迷於即時的效應,這種痴迷會使牧靈人員難以忍受任何意見分歧、可能的失敗、批評、十字架。

83. 這樣,最大的威脅逐步形成:「即在教會日常生活中的灰色實用主義,一切看起來都在正常運作,實際上信德在被消磨並退化成偏狹小器。」63 因而發展出墳墓心理,慢慢基督徒轉化成博物館的木乃伊。他們的理想已幻滅,對現實、教會和自己不再有任何抱負;他們不斷受到誘惑去依附包著糖衣的憂鬱,全無希望,像「魔鬼最珍貴的藥劑」64 蠱毒人心。我們受召喚發光發熱和通傳生命,最後被產生黑暗和內在厭倦的愁雲慘霧逮住,並慢慢耗盡使徒傳教的熱忱動力。為這一切,我重申:我們不可讓福傳的喜樂被奪走!

對無補於事的悲觀主義說「不」

84. 任何人與事不能拿走我們對福音的喜樂(參閱若十六22)。世間及其惡行,包括教會的,絕不能成為藉口消弱我們奉獻的承諾和熱心。且讓我們視它們為幫助我們成長的挑戰。此外,我們用信德的眼光,可看到聖神在黑暗中閃耀的光明,從不忘記「那裡罪惡越多,恩寵在那裡就越豐富」(羅五20)。我們的信德受到挑釁質疑:要辨別酒如何能從水變出來,或麥子如何能在莠子中生長。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五十年之後,儘管我們因當代的窮困而憂傷,亦非抱著天真的樂觀,然而我們變得更為實際,絕不意味我們對聖神缺乏信賴或不肯慷慨。為此,我們可以再次聆聽真福若望二十三世,在值得紀念的19621011日所說的話:「我們必須時常聆聽,聽很多令我們抱憾的話,聽人們的各種聲音,儘管他們熱情燃燒,但欠缺客觀的判斷和慎重的評估。他們在現時代只看到荒謬和浩劫……,我們絕不能同意那些厄運先知只預告大災難,好像世界末日臨近了。在我們的時代,上智安排導引我們達致人性關係的新秩序。這些新關係的重組,雖有賴人的努力,但超乎意料地,都會殊途同歸,實現於天主高深莫測的計畫裡。當中,萬事萬物,即使人的挫敗,仍導向教會更大的益處。」65

85. 在眾多更為嚴重的誘惑中,就有一個所謂的失敗主義,它讓魄力和熱情窒息,又把我們轉化為動輒抱怨的和灰心喪志的悲觀主義者。若無絕對的勝算,絕不作戰。其實,一開始沒有信心,戰事便輸了一半,亦枉費一身天賦。在痛苦中意識到我們自己的弱點,我們不得不繼續前進,不能屈服,記著主對聖保祿所說的:「有我的恩寵為 你夠了,因為我的德能在軟弱中才全顯出來。」(格後十二9)基督徒的勝利永遠是個十字架,這十字架同時也是勝利的旗幟,我們剛中帶柔地舉起旗幟,來對抗邪惡的襲擊。失敗主義這邪惡精神和另一個誘惑結為兄弟,那就是在麥子和莠子在成熟之前便把兩者分開的誘惑,此乃缺乏信賴的焦慮和自我中心的果實。

86. 在某些地方,精神的「沙漠化」已經明顯地出現,結果,許多社會試圖只管建設,不要天主,或摧殘自己基督信仰的根基。那些地方,「基督徒的世界愈來愈荒涼,如同一片被過度開墾的土地,消耗殆盡轉變成沙漠。」66在其他一些國家,以殘暴反對基督徒宗教,強迫基督徒,在他們心愛的祖國內隱藏自己的信仰。這是另一種充滿哀痛的沙漠。家庭和工作場地也能成為一片焦土,但在那裡仍然要保存信仰和灌溉這土地。正是「從這沙漠經驗,從這空白開始,無論男女,我們仍能再次發現信仰的喜樂,及其生死攸關的重要性。在沙漠,我們會重新發現生活必需品的價值;為此今日世界出現了無數的標記,它們經常以隱含或消極的方式表達,那就是人們對天主和生命的終極意義的渴求。沙漠中需要有信德的人,藉著他們自己的生活榜樣,指出走向應許之地的途徑,並保存活潑的望德。」67 在這些狀況中,我們蒙召成為其他人可以汲取活水的泉源。有時,這會成為一個沉重的十字架,但這是來自我們主的十字架,祂從十字架、從被刺的肋旁,把自己交付給我們,作為我們活水的泉源。我們不可讓自己的望德被奪走!

對基督所帶來的新關係說「是」

87. 今天,當人類通訊的網絡和途徑有了前所未有的進步時,我們覺得挑戰就是要找到「神妙之恩」,並與人分享它,讓它幫助人們一起生活、結交相遇、彼此相擁和支持、涉足這時代的滾滾浪潮,儘管有些混亂,它卻可以變成手足之情的真實經驗、精誠團結的列車,神聖的朝聖之旅。通訊科技帶來更大的機遇,就此形成人人相遇和團結的更大可能性。如果我們能走這條路,那將多麼好,多麼撫慰人心,多麼大的釋放和滿載的希望!走出自我,加入眾人,為我們是健康的。自我封閉就是品嚐苦澀的毒藥,超脫不了,人類將因我們自私的選擇而變得每況愈下。

88. 基督徒的理想總是召喚我們克服猜疑、慣性的不信任、失去隱私的害怕、以及今世強加在我們身上的防衛式態度。許多人企圖逃避他人,在自己隱私的舒適地帶,或在摯友小圈子中尋求庇護,捨棄福音社會層面的真實性。有些人只想要純粹精神體的基督,沒有血肉之軀,也沒有十字架,他們也想讓他們的人際互通關係由精密的器材供給,用屏幕和系統,按指令打開和關閉人際互通。然而,福音不斷告訴我們:要承擔與他人面對面交往的風險,人具體地出現會給我們挑戰,人們的痛苦、懇求及喜樂 都在我們親密和持續的互動中感染我們。真正的信德,在降生成人的天主子內,是與自我給予、投身團體、服務、與人修好等行動分不開的。天主子藉著降生成人,召喚我們作溫情滿人間的革命。

89. 孤立,它是一種不求超越的版本,可以解說為冒牌的獨立自主,不容天主任何位置。就宗教層面而言,它披上精神消費主義外衣,此外衣專為持有不健康個人主義的人士量身定製。回歸聖潔和追求靈性,為我們這世代印上模棱兩可的現象。今天,我們的挑戰與其說是無神論,不如說是一種需要,即需要充分回應人對天主的饑渴,不然,人會用虛無縹緲的解決方式,或以沒有實質形體的耶穌來滿足渴求,這樣的耶穌不會要求我們為他人獻身。除非這些人在教會裡,找到治癒和釋放的靈修而充盈生命和平安,並同時號召他們邁向共融和結出傳教果實,否則,他們最終會被一些旁門左道所蒙騙,既無法成為真正的人,也無法光榮天主。

90. 民間熱心敬禮的真正模式出自聖言的降生,因為這些模式是源於基督徒信仰降生在普羅大眾的文化。因此,敬禮的真模式並非在乎模糊的精神能量或權力,卻意味著個人與天主、基督、瑪利亞及聖人們的關係。這些敬禮有血有肉,有一個面容。它們能夠鞏固關係,並非只求逃避。在社會其他的部分,我們看到人們愈來愈受吸引,趨向各種各樣的「自在靈修」,為擺脫團體生活,或趨向「繁榮神學」,撇下照顧弟兄姊妹的責任,或趨向挖空人性的經驗,這經驗只不過是某種形態的自我中心。

91. 當前的一個重要挑戰就是要指明,一旦離開天主便一事無成,欲解決問題,必須守住個人向天主承諾的關係,並讓此關係促使我們服務他人。如今經常發生這現象:信徒打算隱藏起來,與他人隔離,或悄悄地從一個地方挪到另一個地方,從一個工作換到另一個工作,沒有建立深度和穩定的聯繫。「在不同的地方作白日夢,從一處到另一處,此舉曾誤導許多人。」68 這是一種錯誤的補救方法,使我們的心癱瘓,有時候甚至是身體癱瘓。我們需要幫助他人意識到:唯一的途徑是學習如何以正確的態度與他人相遇,也就是接納他人,並視他們為沿途的同伴,心無怨言。更好的是,在他人的臉容、聲音、和懇求中找到耶穌。受到忘恩負義的對待時,就要在被釘十字架的耶穌的擁抱中,學習受苦、活在愛中、矢志不渝、永不言倦。69

92. 的確,我們能找到真正的治癒,那就是一種神祕經驗的手足之情,默觀覺悟的友 愛,因為聯繫他人能治癒而不是消弱我們。這友愛能讓我們看到近人的神聖莊嚴,在每個人身上找到天主,靠堅守天主的愛,可以忍耐共同生活上的滋擾,向天主的愛敞開心靈,像天父一樣尋求他人的幸福。正是此時此地,特別在我們是「小小羊群」(路十二32)的地方,主的門徒被召叫一起生活成為團體,這團體做地上的鹽、世界的光(參閱瑪五13-16)。我們忠誠信守福音而生活在一起,並蒙召為這持續嶄新的途徑作證。70 不可讓團體從我們中被奪走!

對俗化精神說「不」

93. 俗化精神藏匿在外表的虔敬、甚至愛教會的背後,尋求的不是主的光榮,而是個人的光榮與舒適。主為此訓斥法利塞人說:「你們既然彼此尋求光榮,而不尋求出於唯一天主的光榮,你們怎麼能相信我呢?」(若五44)這是一種「謀求自己的事,而不謀求耶穌基督的事」(斐二21)的狡猾方式。俗化精神的多種形態,取決於俗化在何種人物和團體中進行滲透。由於此俗化基於細心硺磨的包裝,不常與公開的罪相連,外表看來,一切就緒,但若俗化滲透到教會當中,「它將比任何其他單純道德上的俗化更後患無窮。」71

94. 此俗化由兩種方式所推動,兩者深入地相輔相成:其一是玄識論的吸引力,即一種純粹主觀的信念,持此信念的人的唯一興趣就是某一種特定的經驗,或一套想法和一些資訊,他們以為能讓人得到慰藉和啟發,但最終人被困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裡。另一種是自大的普羅米修斯的新白拉奇論(promethean neopelagianism),有這樣想法的人,最終只相信自己的能力,又自命不凡,或許因他們遵守特定的規條,或許因他們頑強地執著天主教教會某種過時的生活方式。由於自以為有一套健全的教義或紀律,便導致自戀式的或專制式的菁英主義,原應勉力福傳,卻從事分析和歸類,原應朝向恩寵,卻把精力消耗在檢定與驗證上。身處這兩種情況中的人都不真正關心耶穌基督或他人。這些是只以人為中心而不求超越的表現。真的無法想像,福傳真動力又豈能來自這些冒牌的基督徒教義。

95. 這暗藏玄機的俗化在一些態度上露白了,這些態度看來彼此對立,其實都有共同的奢望就是「操縱教會這個地盤」。大家有目共睹,這些人只管炫耀禮儀、教義或教會的威望,卻毫不關心天主的忠信子民如何真正得到福音的滋養,亦不關心時代的需要。如此一來,教會生命變成博物館展覽品或淪為少數被選者的產業。從另一些人身上,我們看到這精神俗化在暗暗操作,以致他們迷戀於社會和政治的得益;或為管理具體事務的能力而自詡;或為達成自我欣賞和自我實現的項目而著迷。它也能變成引起他人注意的私心;變成社交生活,忙著在不同場合、會議、晚宴和招待會亮相。它 也可能導致一種搞事業的心態,被困在管理、統計數據、計畫和評估裡,這些項目的主要受惠者不是天主的子民,而是那擺出機構姿態的教會。那降生成人、被釘十字架和復活的基督的標記不再臨現;封閉式的菁英隊伍組成,他們不會花氣力外展,尋找遠處的人或對基督滿懷渴求的群眾。福傳熱情被自滿和自我放縱不實的快樂所取代。

96. 對貪小便宜的人來說,這種思維方式也會使他們的虛榮心作祟。在軍中他們寧願做戰敗的將領,也不願做部隊裡繼續勇戰的士兵。我們夢想偉大的宗徒計畫,予以精心設計,結果多少次淪為戰敗的將領一樣!可是,這樣就等同否定以教會作為我們的歷史,教會是榮耀的,正因為她是歷史,才滿載犧牲、希望、每日的奮鬥、熬於服務的生活、恆於工作的誠信,不管多倦,一切事工都是「我們眉頭的汗水」。然而,我們浪費時間去討論有關「應該做的事」──在西班牙語稱之為「應做不做主義habriaqueísmo」的罪──像靈修導師和牧靈專家一般地高高在上,指手劃腳。我們沉醉於無止境的幻想,因而聯繫不上人們現實的生活和困難。

97. 凡掉落在這種俗化的人總是袖手旁觀,他們拒絕接受弟兄姊妹的先知性的言論,只要有人提問,他們便加以否定,不斷指出他人的錯誤,自己卻執著外表。他們的視野狹窄,只關心自己的如意算盤,結果,他們既不能從自己的罪過學習反思,也不能向寬恕真正開放。這是將嚴重的腐敗偽裝為善。要避免此事發生,教會務必不斷走出自我,把使命專注於耶穌基督,並為窮人獻身。願天主把我們從一個俗化的教會救出!這種教會只有膚淺的靈修和虛有其表的牧靈。這種令人窒息的俗化,只能靠呼吸聖神的純潔氣息而得到治癒。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往往穿上外表虔敬而內裡無神的外衣,願聖神從中釋放我們。不可讓福音從我們中被奪走!

對我們的互鬥說「不」

98. 在天主子民和我們不同的團體中,曾發生過多少鬥爭!在我們的社區和工作場地,多少紛爭是由嫉妒和猜忌引起,甚至在基督徒中間!精神俗化導致一些基督徒向其他基督徒開戰,因為一幫阻礙另一幫追求權力、特權、享樂和經濟的保障。某些人甚至不願再參與教會較大的團體,卻鼓吹排外的精神,「拉幫結派」。他們原應從屬於整個教會並接納其豐富的多樣性,他們卻從屬這個或那個幫派,而每個都自命不凡。

99. 我們的世界被鬥爭和暴力撕裂了,人們被廣泛的個人主義傷害和分裂,於是人為追求私利互相排斥。在不同的國家之間,新仇舊恨接踵而來。我特別要求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向世界顯示出輝煌及具吸引力的見證,基督徒可在團體中活出友愛的共融。讓所有人羡慕你們如何互相關心、怎樣彼此鼓勵和陪伴:「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以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十三35)這是耶穌向天父衷心的祈禱:「願眾人都合而為一,(……)在我們內,(……)為叫世界相信。」(若十七21)大家要小心嫉妒的誘惑!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駛向同一港口!讓我們祈求恩寵,

為個別又同時屬於所有人的恩賜而喜樂。

100. 那些受到歷史上分裂傷害的人,難以接受我們的勸勉去寬恕與修好,因為他們認為我們漠視他們的痛苦,或要求他們放下舊怨和理想。但他們看到真正友愛團體的見證時,他們將會發現這是吸引人和光輝的見證。當我發現一些基督徒團體,甚至度獻身生活的人,竟能容許不同形式的敵對、分裂、誣蔑、誹謗、仇恨、嫉妒、以及渴求不惜一切把某些想法強加於人,甚至渴求磨難,就如真實的追獵女巫(政治迫害)一樣,這一切總是使我極為難過。如果我們的態度真的這樣,又可向誰傳福音呢?

101. 讓我們祈求主幫助我們明白愛的律法。有這樣的律法多好啊!不論怎樣,都相親相愛,對我們多好啊!是的,不論怎樣!聖保祿的勸勉是指導我們每個人的:「你不可為惡所勝,反應以善勝惡。」(羅十二21)再者,「讓我們行善不要厭倦。」(迦六9)我們對人總是有好感和反感的,或許此刻我們正在生某人的氣。起碼讓我們對主說:「主,我正在生這個人和那個人的氣。我為他和她祈禱。」我們為惹人惱火的傢伙祈禱,是向愛踏出美麗的一步、是福傳的行動。我們今天就要這樣做!不可讓手足之愛的理想從我們中被奪走!

教會內其他的挑戰

102. 簡單來說,天主子民中平信徒佔絕大多數,聖職人員佔少數,後者為天主子民服務。平信徒在教會內具有獨特的身分和使命,這份意識愈來愈強。我們可指望許多懷有深厚團體感的平信徒,儘管數目不夠多,但他們非常忠於愛德服務、教理講授和禮儀慶典。同時,平信徒的責任固然建基於洗禮和堅振,但對此責任的醒覺並非人人一樣、處處相同。在某些情況,平信徒沒有事先得到培育便肩負重責;在別的情況,在他們所屬的地方教會內,沒有法定的發言和行動空間,此乃基於過度的神職主義,以致他們參與不了決策。即使如今參與平信徒職務的,大有人在,但並不表示基督徒價值觀更大幅度地滲透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層面。這參與仍然常被綑綁在教會的內務上,沒有真正向外的委身行動,無從將福音應用在社會的轉化上。平信徒的培育及向專業人士及知識分子的福傳是重要的牧靈挑戰。

103. 女性對社會有不可或缺的貢獻,教會一直予以承認,這是有賴女性的敏銳觸覺、直覺和較諸男性更容易有的卓越技能。例如,女性有對人關心的特色,這流露於母性,雖非唯一的表達,卻是一個很特殊的流露。我樂意看到許多女性和司鐸牧靈責任上各司其職,輔導個人、家庭和團體,並在神學上貢獻新的反省。但我們需要開創更廣泛的機會,讓女性在教會內的參與更為深切。因為「社會生活各方面都倚重女性的天份,因此,必須確保婦女在工作場所中有其席位」,72 並在其他的重要決策的場所中,包 括教會和社會的架構,也要確保女性的臨在。

104. 女性的合法權利該受到尊重,這是合情合理的要求,建基於男女有同等尊嚴的信念上,即使這要求給教會帶來一些有深度和挑戰性的問題,但也不得草率地迴避。司鐸職標誌著基督淨配在聖體聖事內自我奉獻,因此而保留給男性,這已是不辯之實,但如果視聖事神權等同一般權力,則會製造紛爭。當我們談到聖事神權時,必須記住「這裡是奉職的問題,而非關乎尊嚴和聖德。」73 公務司祭職是耶穌用來服務祂的子民的一個工具,然而,我們珍貴的尊嚴是來自洗禮,所有的人都能領受。司鐸肖似於基督元首──後者才是恩寵的主要根源──這肖似並非意味提昇,把司鐸置放在其他人之上。在教會內的奉職「並不助長一些人比其他人優越」。74 其實,瑪利亞,作為女性,比主教們更為重要。即使當公務司祭職的功能被認為「聖統制」時,須牢記此職「是完全導向基督肢體的聖德」。75 它的關鍵與軸心不能被理解成控制權,而是施行聖體聖事之神權,這是此職的權威來源,時常為天主子民服務。這為牧者和神學家是個重大挑戰,他們能夠更全面地識別女性在不同層面的教會生活內,可以擔當怎樣的決策角色。

105. 傳統所組織的青年牧靈如今已遭社會變遷所打擊。在慣有的架構裡,青年人面對顧慮、需要、問題和傷害,無從回應。為成年人來說,若要耐心聆聽他們、體諒他們的顧慮和要求、用他們能理解的語言來交談,確不容易。同理,我們在教育方面的努力也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以青年為主的社團和運動的興起和擴展,可被視為聖神的工作,是聖神照耀新的途徑,以滿全他們的期待,照亮他們的探求,以找出一個深度的靈修和更真實的歸屬感。然而,仍有需要去確保這些社團可積極參與教會的整體牧靈工作。76

106. 接近青年人即使不常常是易事,但在兩方面還是有了進展,一是醒覺,即讓整個團體意識到自己的召叫,向青年人傳福音和辦教育,二是當務之急,即讓青年人發揮更大的領導力。我們必須承認,儘管危機當前,有委身的危機和公共關連的危機,許多青年面對世界的問題還是聯手配合,自告奮勇地承擔不同形式的義務。有些參與教會的生活,其方式是在自己的教區和其他地方,致力於服務和各種傳教活動。看到青年人成為「街頭傳道員」(callejeros de la fe),喜樂地把耶穌帶到每條街道、每個城市廣場、世界每個角落,是多麼美啊!

107. 很多地方,正在經歷司鐸與奉獻生活聖召的短缺。這常是因為團體缺乏有感染力 的宗徒熱忱,導致熱情冷卻和魅力減退。何處有生命、熱忱和傳揚基督的渴望,何處就有真正的聖召。即使在一些堂區,神父不見得特別熱心或喜樂,但友愛的生活和團體的熱忱,仍舊能在青年中喚起渴望,把自己完全奉獻給天主和福音的宣講。這事更為真確,當發生在一個朝氣旺盛的團體中,他們堅持為聖召祈禱,無懼地建議青年踏上特別獻身的道路。另一方面,儘管聖召短缺,我們今天愈加意識到,有必要改善篩選司鐸職候選人的程序。修院不能接受動機隨便的候選人,特別那些動機涉及感情不安穩或權力的追求、人性的光榮或經濟的安逸。

108. 如上所述,我的目的並非提供一個全面性的診斷,而在於邀請各式各樣的團體去完成和豐富上述的觀點,此舉有賴他們勇於面對挑戰的意識,其實這些挑戰早已壓境,威脅他們及其鄰人。我希望,他們這樣做時,能意會到,每當勉力解讀時代徵兆時,青年和長者的聲音都有幫助,該予以聆聽。對百姓來說,兩者都代表希望之源。長者富於由經驗累積得來的回憶和智慧,警告我們不要愚蠢地重蹈覆轍。青年呼籲我們要有更新的宏願,因為青年代表人類的新路向,促使我們放眼未來,免致一方面要活於今日世界,另一方面卻執迷靈氣盡失的架構和習俗。

109. 有挑戰也必有勝算!讓我們實事求是、常懷喜樂、勇於委身、滿載希望,不可讓傳教活力從我們中被奪走!

 

第三章

福音宣講

110. 在考量過當前的一些挑戰之後,讓我談一下任務,即在任何時空都不可推卸的任務,因為「若名不正言不順地宣講耶穌是主」,或「在任何福傳工作中,不以宣講耶穌基督為首」,「便沒有真正的福傳。」77 若望保祿二世理解到亞洲主教們的擔憂,而告訴他們,如果教會「欲滿全上智安排的天命,便要在福傳事工上以宣講為主,即喜樂地、忍耐地、漸進地宣講耶穌基督救贖性的死亡和復活。」78 這些話為我們所有人都是適用的。

一、全體天主子民宣講福音

111. 福傳是教會的任務。教會作為福傳的執行者,不僅是一個有組織、有聖統的機構;她首要地就是選民百姓,在朝聖路上邁向天主。誠然,她是奧跡,根植於天主聖三內,她作為朝聖和福傳的子民,她具體地存在於歷史中,必然地以機構的形式出現,但同時又超越任何體制。在這思路上,容我稍花點筆墨來談談教會,天主自由和無償的主動性成為教會的終極根基。

一個為眾人存在的選民

112. 天主賜給我們的救恩是祂慈悲的妙工。面對這份如此偉大的恩賜,任何人為的善功,不論多高貴,都不能使我們變成堪當的領受者。天主之所以吸引我們並使我們同祂成為一體,純粹地出於祂的慈恩。79 天主遣發聖神到我們心中,使我們成為祂的子女,轉化我們,以天主的愛為依歸,以生命作回應。教會奉耶穌基督所派遣,成為聖事,標誌著天主賜予的救恩。80 天主的恩情永不止息、神妙莫測,教會通過其福傳活動,予以合作,成為天主施恩的工具。在這次主教會議開始反省時,本篤十六世的話一矢中的:「重要的是,我們無時無刻須意識到,首要的話語、主動的措施、真正的行動,都來自天主,面對天主的主動性,我們只有融入其中,只有懇求此恩,我們才能──在祂內、偕同祂──成為福傳者。」81 以恩寵為首該是我們作反思的原則,就如燈塔一般,不斷照亮福傳的內涵。

113. 救恩是為所有的人,由天主所完成,並由教會喜樂地宣揚。82 天主找到渠道,讓每一時代裡的每個人都與祂結合。祂選擇召叫他們,集合起來,成為選民,而不是眾多孤立的個體。83 凡靠自己或一己的力量,絕得不到救恩。人與人之間所交織的位際關係牽涉到人的社團生活,有鑑於此,天主便吸引我們。祂所揀選並召叫的這個百姓就是教會。耶穌沒有吩咐門徒們組成一個閒人莫進的菁英團。祂說:「你們去使萬民成為門徒。」(瑪廿八19)聖保祿告訴我們,在天主的子民內,在教會裡,「沒有猶太人或希臘人,(……)因為你們在耶穌基督內都成了一體。」(迦三28)對那些自覺遠離天主和教會的人,對那些害怕或冷淡的人,容我說一句:主也以極大的尊重和愛,召叫你成為祂子民的一部分!

114. 成為教會意味成為天主的子民,這是按照祂的父愛而實施的偉大計畫。這意味著我們活在全人類中便要成為天主的酵母。世界經常迷失,在其旅程中需要鼓勵、希望和振作力量,成為教會就是在旅途中宣揚天主的救恩,並將之帶給世界。教會必須成為慈恩白白地分施的地方,在那裡,人人都覺得被接納、被愛,都可得到寬恕和鼓勵,因而按著福音,善度新生。

多面貌的百姓

115. 天主的百姓循著道成肉身的軌道,進入大地上不同的民族中,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基督徒生活包羅各式各樣的表述,盡顯於天主子民當中,文化這個意念確是有效的工具來理解這樣的表述。這關乎某個社會的生活風格,其成員在特定的方式下的各種關連,即人與人、人與受造物、人與天主的關連。由此引申,文化涵蓋一個民族生活所有的事與物。84 每個民族在自己歷史的進程中,以合理自主的方式發展自己的文化。85 歸根究底,人「按其本質便絕對需要社會生活」,86 人的存在永遠與社會休戚與共,並在那裡找到與現實聯繫的具體方法。人總是身處文化中:「人性及文化緊密相連。」87 恩寵預設文化。天主的禮物降孕於領受者的文化中。

116. 基督徒的信仰已經歷頭兩個千年,期間接受信德之恩的人,多不勝數,他們使信德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開花結果,並用他們自己文化的語言傳遞下去。每當一個團體接受救恩的信息時,聖神就以福音轉化的力量豐裕其文化。從教會史看,基督徒信仰不是單純地只有一種文化表述,因為「信友完全忠於自己的信仰,堅信不移地宣揚福 音及教會傳統,並使信仰映現多種文化的面貌和各民各族的面貌,即那些領受信仰並使信仰植根於文化中的民族。」88 不同的民族,各自按其文化,體驗天主的恩賜,而教會則顯示其真正的大公性,並流露她「多種風貌之美。」89 已歸依福音的百姓發展基督徒的習俗,在此過程中,聖神裝飾教會,將固有的啟示以新的觀點顯示給教會,並給教會一個新的面貌。教會通過本土化,「引導各民族,連同他們的文化,一起進入她自己的團體中」,90 因為「每種文化都提供正面的價值和形態,可以豐富宣講、理解和活出福音的途徑。」91 這樣,教會吸收不同文化的價值,成為「佩戴珍珠的新娘」(Sponsa ornata monilibus suis)。92(參閱依六一10

117. 如果合情合理地理解文化的多元性,它就不會對教會的一體性構成威脅。由父和子派遣的聖神,轉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能夠進入聖三完美的共融,在聖三內,一切都找到它的一體性。聖神成為天主子民的共融與和諧。同樣的聖神就是那和諧,正如祂是父和子之間愛的聯繫。93 正是聖神帶來不同豐富的恩賜,同時創造合一,這合一從不意指劃一,卻意指多面貌的和富吸引力的和諧。福傳喜樂地承認這些各種不同的寶藏,乃由聖神傾注在教會內。如果我們認為基督教義是單一文化和單調平凡的,我們就錯看道成肉身的邏輯。儘管一些文化與福音的宣講和基督徒思想的發展緊密相連,但啟示的信息是超越文化的,不等同於任何文化。所以,在新文化或未接受基督信息的文化中福傳時,不一定要將一種特定的文化形態連同福音強行加入,即使該種文化是多麼美麗或遠古。我們宣講的信息總是會穿上某些文化服飾。可是,在教會內我們有時候不必要地將自己的文化套以神聖的光環,此舉只會顯示狂熱多於福傳的熱情。

118. 大洋洲的主教們要求教會:「為發展對基督真理的明瞭和介紹,須始於在地區的傳統和文化」,並邀請「所有傳教士與本土基督徒同心協力,保證信仰和教會生活在每個文化內,以適合的形態表達出來。」94 我們不能要求每一洲陸的人民,在表述其基督徒信仰時,向歐洲國家的表述模式東施效顰,這些表述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歷史因素,但信仰不能被局限於任何文化的有限理解和表述中。95 任何單一的文化都不能盡述我們在基督內獲得救恩的奧祕,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我們都是以傳教為重的門徒

119. 聖神的聖化力量在所有受洗者身上運作,從第一個到最後一個,這力量催迫我們去福傳。天主子民藉著此傅油而成為聖的,因此天主子民在持守信仰上(in credendo)不會出錯,意謂即使找不到解釋信仰的言詞,也不會在信仰上出錯。聖神在真理內引領天主子民,並將之導向救恩。96 天主的奧祕之愛是為人類,祂以信仰的超性意識(sensus fidei)來裝備全體信徒,並以此意識幫助他們分辨甚麼是真正來自天主,此裝備乃屬天主愛人的分內之事。聖神的臨在給基督徒對神聖事物一種與生俱來的意識,還有智慧,甚至當他們欠缺精確表達的資源時,他們能直覺地掌握這些現實。

120. 藉著洗禮每位天主子民成為門徒,皆以傳教為重的(參閱瑪廿八19)。所有受洗者,無論他們在教會內有何職位、有何信仰培育水準,都是福傳的執行者。一個福傳計畫只由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去執行,而其餘信徒只作被動地順從,這樣則不足以面對福傳。新福傳召喚每個受洗者都要作個人的委身。此時此地每個基督徒受到挑戰,要積極參與福傳;的確,凡真正體驗過天主救贖的愛,都不需要太多時間或冗長的培訓,才能走出去宣講那份愛。在某程度上,每位基督徒都是傳教士,因為他或她曾在耶穌基督內經歷過天主的愛:我們不再說我們是「門徒」或「傳教士」,我們永遠是「以傳教為重的門徒」。如果我們仍不信服,讓我們看看最初的門徒,他們與基督的「定睛」相遇後,就馬上走出去,喜樂地傳報祂:「我們找到了默西亞!」(若一41)撒瑪黎雅婦人和耶穌交談後,馬上成了一位傳教士,「因為那婦人的作證」(若四39),許多撒瑪黎雅人相信了耶穌。同樣,當聖保祿和耶穌基督相遇後,「即刻宣講耶穌。」(宗九20;參閱廿二6-21)所以,我們還在等甚麼呢?

121. 當然,我們既同為福傳者,便須在這事工上長進,無一例外,這是我們的召叫。由此引申,我們應讓其他人不斷向我們福傳。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該拖延福傳使命;相反,我們每個人,無論身在何處,都該想方設法傳揚耶穌。我們全都蒙召向他人明確地見證天主的拯救之愛,祂不在乎我們的不完美,卻親近我們,給我們祂的許諾和力量,讓我們的生命有意義。在你心中,你知道如果沒有祂,你的生命將不一樣;你逐漸意識到:凡幫助你活下去、給你希望的,就是你要向他人所傳遞的。我們確是不完美,但不應成為藉口;相反,使命是一種堅定的策勵,不讓我們一直地深陷平庸的泥沼,反而繼續成長。每個基督徒蒙召要為信仰作見證,此見證引領我們和聖保祿一起說:「這並不是說:我已經達到這目標,或已成為成全的人;我只顧向前跑,看看是否我也能夠奪得,因為基督耶穌已奪得了我。」(斐三12-13

民間熱心敬禮的福傳力量

122. 同樣,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民族在體現福音本土化時,成為群策群力、非常活躍的主體或福傳人士。這是因為每個民族是自身文化的創造者,又是自身歷史的主角。文化的形成在於民族不斷為自身再創造富動感的現實;每代人皆有其生活的境況及相應的取向,然後傳給下一代,而下一代在面對自己的挑戰時,必須相應地重新制定處理的方式。人之所以為人,就意味著「同時是他所屬的文化的子女與父母。」97 一旦福音在一個民族的本土生根後,他們在傳遞文化的過程中,也以常新的方式傳遞信仰;因此,把福傳理解成福音本土化,有其重要性。天主子民的每個肢體,按照各自的天份,把天主的恩賜,轉化成自己的生命,為所得到的信仰作見證,並用新的和貼切的各種表述豐裕它,可以說:「一個民族不斷地自我福傳。」98 由此可見,民間的熱心敬禮的重要性,它是天主子民從事自發性傳教的真正表述。這是一個正在持續的、在發展中的過程,當中聖神是首要的行事者。99

123. 民間的熱心敬禮讓我們能夠看到,信仰一旦被接受,如何體現在文化中,並不斷傳遞下去。民間的熱心敬禮曾一度不被看重,但在梵二大公會議幾十年之後,再次受到欣賞。教宗保祿六世在《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勸諭中,在這方面所給的推動,甚為關鍵。他聲明民間的熱心敬禮「表白那對天主的渴求,只有純樸的人和貧窮的人才能體會」,100 同時,「這會使人們富於慷慨及敢於犧牲,當事情關乎為信仰作見證時,甚至表現出英勇行為。」101 與我們的時代更接近的本篤十六世,在談到拉丁美洲時,指出民間的熱心敬禮是「天主教會一個珍貴的寶藏」,在它內「我們看到拉丁美洲人民的高尚情操。」102

124. 《阿帕雷西達文件》描述由於聖神無條件的主動,祂將各種富饒傾注在民間的熱心敬禮中。在那可愛的洲陸,許多基督徒通過民間的熱心敬禮表達他們的信德,主教們又稱之為「大眾化的靈修」或是「人民的神祕主義」,103 它的確是「降生的靈修滲入卑微群體的文化中。」104 它並非缺乏內容,反之它所發現和表達內容的方式多取自各種象徵,而少用演繹推理,在信德的行為中,更強調的是credere in Deum 信賴天主,而非credere Deum 只相信天主。105 這是「活出信德的合法方式,抒發教會歸屬感的風格,和從事傳教工作的途徑」;106 這帶來成為傳教士的恩寵,走出自己,踏上朝聖之旅:「和其他人一起走向聖所,參與體現不同的民間熱心敬禮,還有帶著自己的孩子或邀請他人,其本身就是福傳的舉動。」107 我們不可扼殺或試圖制肘這股傳教力量!

125. 要想理解這一現實,我們需要以善牧的眼目注視它;祂不去判斷而是去愛。人天生有情有義,將情義融滙於愛,便可欣賞基督徒中的老百姓,尤其貧苦大眾,他們在信望愛上有其靈性生活,並呈現在民間熱心敬禮上。我想起那些照顧生病孩子的母親們,她們對信條未必熟悉,卻信德堅定,緊扣著玫瑰唸珠,或者在簡陋的家居中,將希望貫注在點燃的蠟燭上向瑪利亞求助,或者雙目充滿溫柔之愛凝視被釘十字架的基督。這些行為難道純粹是人性表現,只為尋求神祗嗎?凡對天主聖潔子民懷有點愛心的,都不妄作如此論斷。這些行為是信望愛的流露,由傾注在我們心中的聖神所滋養。(參閱羅五5

126. 民間的熱心敬禮被視為福音本土化所結的其中一個果實,亦是積極福傳力量的底基,不該予以低估:低估就是未能體認聖神的工作。我們蒙召促進和加強此等民間的熱心敬禮,為了加深本土化的進程、那無止境的進程。民間熱心敬禮的不同表達,有很多發人深省之處;對那些懂得解讀的人,這些敬禮成為神學話題(locus theologicus),須予以重視,尤其此刻我們正在朝向福音新傳之際。

人傳人

127. 今天,教會正在嘗試對傳教的更新作深層的體驗,有一種宣講是每個人日常的職責,就是把福音帶給我們遇到的人,不論是近人或完全陌生的人。這是在我們與人閒話家常時的非正式宣講,這可參考傳教士拜訪家庭所作的功夫。作為門徒,就是要時刻準備好把耶穌的愛帶給他人,這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發生:在大街、在廣場、在工作期間、在旅行中。

128. 宣講時,常持以尊重與溫和的態度,第一步就是個人交談,讓對方分享個人的喜樂、希望、對親愛的人的關心、或很多其他的內心需求。只有交談之後,便可帶出天主的話語,或讀一節聖經,或講一個相關的故事,帶出天主所說的話,但要記著最基本的信息:天主個別地愛每個人,這愛變成人,並為我們犧牲自己,但仍是活生生的,又將祂的救恩和友誼送給我們。這信息須以一份謙厚分享出去,如同一個總願受教的人所作的見證,因為在分享時,總意識到這信息如此豐富深奧,時常超越我們的理解。有時候,這信息可以直接表達出來;有時候,則以個人見證的方式或舉止,或遵從聖神的帶領以當時適合的方式表達出來。如果認為做法謹慎穩妥,而且時機成熟,這種友善和傳教式的接觸,可以用簡短的祈禱作結束,意向是為那人所關心的事祈求天主。這樣,他們對被聆聽和了解有所體驗,也知道他們的特殊情況已放在天主面前,天主話語確實向他們發言,訴說他們的生命。

129. 然而,我們不應該以為:福音信息必須以背誦的公式或特定的用語,將內容絲毫不變地傳達。傳達福音能有許多不同方式,但我們不可能把所有方式加以描述或編目;天主子民以他們的舉止和標記成為這傳達福音的共同主體。假如福音已經深入文化,信息便不再只靠人與人之間的傳遞。不過,在基督徒佔少數的國家,除了鼓勵每個已領洗者宣報福音,地方教會亦應積極推進本土化的初步模式。最終的目標應該用適宜每個文化的範疇去宣講福音,而福音則結合地方文化共創新的綜合。這經常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有時我們會過分擔心。但如果我們允許懷疑和畏懼減弱我們的勇氣,我們只會停留在舒適中,失去創意,沒有任何進展。如此一來,我們將不會積極參與歷史的進程,而只作單純的旁觀者,教會也逐漸停滯不前。

各種神恩為福傳共融服務

130. 聖神也以不同的神恩豐裕整個福傳的教會。這些恩賜是要更新和建樹教會的。108 它們不是遺產,安全地委託給一個小團隊保管;它們是聖神的恩賜,與教會身體整合一起,被吸引到教會的中心──基督,其後匯成一股福傳的推動力。神恩須由肯定的標記來辨別其真假,這標記取決於神恩的教會特色,即視乎神恩能否與天主聖潔忠信子民的生命和諧整合,而顧全整體的益處。一些真實的新意若由聖神帶出,便毋須為突顯其存在,而遮蓋其他恩賜和靈修。愈導向福音核心的神恩,其運用就愈具有教會特色。神恩只要在共融中,即使有苦痛的跡象,仍被認定為真正的,並可奇妙地結出豐富的成果。教會基於對這一挑戰的回應,能成為世界上和平的楷模。

131. 人和團體間的差異有時候讓人不自在,聖神讓差異衍生,但祂可以從一切事中誘發一些善,並將它轉化成有吸引力的福傳工具。差異可達致和諧,但需要聖神的輔助,祂既可獨力帶出差異、多元、多樣,定可同時帶來合一。當我們以自己為中心追求多元化時,我們變得自我封閉、排他和製造分裂;同樣,當我們謀求合一,其實內有心機,最終便淪為強求他人事事劃一,上上下下都一律就範。這為教會的使命毫無益處。

文化、思想與教育

132. 向不同的文化界宣揚福音信息也涉及到向專業界、科學界和學術圈的宣講。這意味著信仰、理性和科學一起相遇了,其用意是在可信度的課題上,發展新的進路和論據,發展出獨具巧思的護教學,109 鼓勵所有的人對福音有更大的開放。當一些推理和 科學的範疇被應用在宣講福音上,這些範疇就成為福傳的工具;水就變成了酒。所取走的不僅僅被救贖了,而且成為聖神啓迪及更新世界的工具。

133. 福傳者若只著重接觸每個人,或只向文化宣傳福音,都是不夠的。神學──不單是牧靈神學──若能與其他科學和人類經驗對話,便有助我們思考如何用最好的方式,把福音信息帶給不同的文化脈絡和團體,這是極為重要的。110 教會為福傳獻身,欣賞並鼓勵神學家善用他們的神恩和學術努力,促進與文化及科學領域的對話。我呼籲神學家們將這項服務視為教會救贖使命的一部分,予以奉行。然而,在奉行此服務時,他們必須常常記住,教會和神學皆為福傳而存在,切勿樂於將神學鎖定在桌面功夫上。

134. 大學有優越的環境,以科際交流和整合的方式,明確表達和發展福傳的委身。天主教辦學一直努力把教育的工作和明確的福傳兩者相結合,這樣的學校便成為文化福傳最有價值的資源,即使處於那些懷有敵意和挑戰的國家和城市中,這種環境促使我們更有創意地尋求更適當的福傳方法。111

二、講道

135. 現在讓我們正視禮儀中的講道,這需要牧者們認真對待。我將較仔細地談論講道及其準備,因為對這一重要職務已有很多人表示關注,我們不能充耳不聞。講道是試金石,它判斷牧者和信眾間的融洽程度,以及他與他們溝通的能力。我們知道平信徒對講道寄予厚望,他們和聖職人員都因為講道而受苦:平信徒的苦在於必須聆聽,聖職人員的苦在於必須講道!這是可悲的情況。事實上,講道能成為強烈和幸福的聖神體驗,獲享天主聖言安慰的會晤、更新和成長的不竭泉源。

136. 讓我們重建對講道的信心,這是奠基在一個信念之上:就是天主通過講道者而向人伸出援手,並通過人的話語顯示祂的大能。聖保祿強有力地呼籲:講道是需要的,因為主願意通過我們的話觸動人(參閱羅十14-17)。我們的上主憑藉祂的話贏得人心;他們從各地來聽祂(參閱谷一45);他們對祂的教訓感到驚訝(參閱谷六2),他們感到祂對他們講話有權威(參閱谷一27)。基督選定了宗徒們,「為同祂常在一起,並為派遣他們去宣講」(谷三14),宗徒以他們的話語,把所有的民族都帶到教會的懷抱。(參閱谷十六1520

禮儀的脈絡

137. 值得我們記住的是:「在禮儀中,尤其是在感恩祭中宣讀天主聖言,與其說是默想和傳授教理,不如說是天主與祂子民的對話。當中救恩的奇事得以宣報,而且盟約的要求得以不斷重申。」112 講道在感恩祭中享有超然地位,非比一般教理講授,乃天主及其子民對話的至高時刻,有助人們恭領聖體。講道再一次回到主和祂的子民已經建立的對話上。講道者必須瞭解他的團體的心靈,才能知道團體對天主的渴望在哪方面是活潑的、熱情的,也知道這對話在何處曾充滿愛意,現時卻遭到挫敗而成為貧瘠的。

138. 講道絕非表演,就像媒體所呈現的,只顧娛樂他人,但須為慶典帶來活力與意義。它有獨特的體裁,因為它是禮儀慶典框架中的講道;所以它應是精要的,避免形同演講或上課。一個講道者可能有能力讓他的聽眾聚精會神一整個小時,但在禮儀中,他的說話就會變得比信德的慶典更為重要。如果講道太長,將影響禮儀慶典的兩個特色:平衡和節奏。禮儀中的講道是向天父奉獻的一部分,又是默觀基督在慶典中傾注恩寵的媒介。這種背景要求講道把會眾及講道者導向在感恩祭中與基督的共融,使會眾的生命轉變。因此講道者的話語須適可而止,為讓主比祂的僕人更成為專注的中心。

一個母親的交談

139. 我們談到天主子民,靠著聖神不斷在其內的運作,不斷自我福傳。這信理對講道者有甚麼含意呢?這提醒我們,教會是母親,教會的講道就如母親對孩子說話,知道孩子相信她母親的教導,無非是為了孩子的好處,因為孩子知道他們是被愛的。再者,一位慈母能認出天主為她的孩子預備的一切,她聆聽他們的掛慮並從中領會。治家之道在於愛的精神,這精神引領母親和孩子的對話;當中他們都能教學相長、從善如流、增強對善的愛慕,講道亦然。聖神既默感福音又在教會內行動,自然默感講道者,使他聆聽天主子民的信仰,及領悟正確的方式在每個感恩祭中講道。因此,基督徒的講道在人們心中及其文化內找到活水之泉,此水泉有助講道者知道甚麼要講、怎樣去講。就像我們所有的人都喜歡有人用母語跟我們講話,同樣在信仰上,我們也喜歡有人用「母親文化」跟我們講話(譯者按:即母親愛子心切的談話文化),這是天賜我們的語言(參閱加下七2127),我們的心也因而更樂意聆聽。這樣的語言是一種音樂,賦予人勇氣、力量和熱誠。

140. 在此既屬母親又屬教會的環境中,主和祂的子民交談,這種環境須由講道者親切的態度、暖和的聲調、謙厚的談吐、喜樂的舉止所促進。只要有慈母教會的精神,即使講道有時候頗為乏味,總會結出果實,就像一位母親沉悶的勸導,最終也會在孩子的心中產生效果。

141. 我們不得不佩服上主與祂的子民對話時所使用的辦法,祂的啟示雖是奧祕,卻是迎合所有人,祂的教導和要求雖然高超,卻能吸引普羅大眾。我相信其秘訣在於耶穌定睛注視人的方式,耶穌的眼神已超越他們的弱點與錯誤:「你們小小的羊群,不要害怕!因為你們的父喜歡把天國賜給你們」(路十二32);耶穌講道別具神韻,祂在聖神中充滿喜樂,讚美父拉近弱小者:「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稱謝祢,因為祢將這些事瞞住了智慧及明達的人,而啟示給了小孩子。」(路十21)上主確實喜愛與祂的子民交談;講道者也應努力向其聽眾傳達同樣的歡愉。

熾熱心靈的話語

142. 對話比傳達真理更為豐富。對話源於談話的樂趣上,並使藉著話語彼此傳情的人有更豐富的內涵。對那些藉對話而交流的人而言,這並非物品的增值,而是人格的豐裕。講道若只重於說教或空談教條,或將講道變成詮釋聖經的講座,這便使心連心的傳情達意大為失色。其實,這心連心的傳達正是講道之精髓,並具有相似聖事的特性:「信仰是來自所聽到的,所聽到的來自基督的宣講。」(羅十17)在講道中,真、善、美三者攜手並進。講道絕非陳述抽象的真理,亦非冰冷的三段論證,而是傳達上主為鼓勵善行而採用的圖像的美。就如瑪利亞一樣,忠實的信徒對天主的奇妙化工須深念不已。他們的心靈成長源於所領受的愛,由愛而啟動喜樂的愛德行為,繼而在希望中茁壯,如此心靈才會感受到聖經的每一句話先是禮物,後是要求。

143. 本土化的宣講,其挑戰在於綜合,再將之宣講,而非意念或風馬不接的價值。你的綜合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有人以綜合照明,有人以風馬不接的意念啟迪,兩者的不同就像心頭的灼熱與枯燥。講道者既美妙而又艱巨的任務在於把愛的心靈連結一起,使上主的心和祂子民的心相連合。天主和祂子民之間的對話進一步加強雙方之間的盟約,並鞏固愛的聯繫。在講道的過程中,信徒們須一心持守靜默,等天主發言。上主及其子民的直接交談,毋須中介,方法之多,數以千計,但在聆聽道理時,信友們希望有人能作工具,來表達他們的感受,以致每個人事後皆可選擇以何種方式繼續這對話。話語的本質是媒體,不僅關乎對話的雙方,還要求一個中介人表達這對話所代表的,此舉出於中介人的信念:「我們不是宣傳我們自己,而是宣傳耶穌基督為主,我們只是因耶穌基督的緣故作了你們的奴僕。」(格後四5

144. 由衷的說話意味著我們的心靈不僅在燃燒,還受到光照,此光照來自圓滿的啟示,又源於天主聖言所走過的道途,此道途經過歷史的流傳,已留在教會和信徒的心中。基督徒的身分意味著兩個擁抱。一個在受洗時,天父所給的擁抱,那時我們還是小孩,但這個擁抱使我們渴望另一個擁抱,就是當我們成為浪子(又是在瑪利亞內受偏愛的孩子)時,慈悲天父在光榮中等待著給我們的擁抱。幫助信友感覺到他們是生活在這兩個擁抱裡,這也是福音講道者艱難而又美妙的任務。

三、講道的準備

145. 宣講準備是一項如此重要的任務,須投放長時間去研習、祈禱、反省,以及發揮牧靈上的創意。此刻我滿懷深厚的感情,有意停下來,建議準備講道的方法。一些人可能覺得這些建議已顯而易見,但我認為此舉有助大家,也可將之視為一種方式,來強調準備講道的需要,就是把優質的時間放在這一珍貴職務上。有些牧者認為由於很多事務纏身,難以作此準備;儘管如此,我仍冒昧地要求在個人和團體的每週行事表裡騰出足夠的時間,為執行這任務,那怕留給其他重要活動的時間因而減少。請信賴聖神,是祂在我們講道時潛移默化,但信賴祂並不使我們變成被動,反而成為主動和有創意的。這份信賴要求我們獻上自己和我們所有的能力,作為工具。(參閱羅十二1)講道者不作準備就不是「屬神」的;他變得不誠實,對自己所領受的禮物不負責。
敬拜真理

146. 在祈禱中呼求聖神後的第一步,就是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聖經經文上,這應是我們講道的基礎。每當我們停下來,嘗試理解一段經文的信息時,我們「對真理的敬拜」113 便得以實踐。這是心靈的謙虛,認識到聖言總是超越我們,「我們不是聖言的主人或持有人,而是保管人、傳報人及僕人。」114 這種謙虛的態度和對聖言的敬拜,充滿驚嘆的敬畏,為表達這敬拜,便要花時間並以極謹慎和誠惶誠恐的態度去研讀,免致有所曲解。要解釋一段聖經經文,我們務須耐心,把其他的顧慮擱置一旁,騰出時間、興致勃勃、心無雜念、留意研讀。任何緊迫的問題務須放下,從容不迫、凝神貫注。如果我們只求快速、不費力和當前的效果,那麼我們的讀經就白費工夫了。準備講道要求愛,我們只會在所愛的事或人身上付出平靜的時間;我們在這裡談的是我們所愛的天主,祂願意跟我們談心。因著這愛,我們需要多少時間,就花多少時間,像每位真正的門徒一樣:「請上主發言!祢的僕人在此靜聽。」(撒上十三9

147. 首先,對所誦讀的話語,務須理解其涵義。我想在這裡強調一些看起來明顯卻不常受到重視的事:今天我們研讀的聖經文本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歷史,它的語言和我們今天所講的很不同,即使我們認為自己明白翻譯出來的文字,這也不表示我們正確理解聖經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文學分析提供的不同工具是眾所周知的:注意重複或強調的詞語,留意文本的結構和特殊的動向,考慮到不同的人物所扮演的角色等。但我們的目標不在於理解文本的每個細節;我們最重要的目的在於發現主要的信息,即賦予文本結構和統一性的信息。如果講道者不在這方面努力,他的道理就很可能見樹不見林,既不一貫、又欠條理;他所說的只不過是堆砌著許多不相關的想法,難以發人深省。核心信息是作者最想表達的;這需要認識到作者的想法和他想產生的效果。如果一段經文旨在給人安慰,便不該用來糾正錯誤;若旨在勸勉,便不該用來教授信理;若旨在傳授關乎天主的事,便不該用來解釋不同的神學意見;若旨在喚起讚美之情或點燃向外傳教的熱火,便不該用來談時事。

148. 當然,整部聖經的教導一直在教會內代代相傳,若要妥善地理解一段經文的核心信息,便須將之銜接到教會傳下來的教導。這是聖經詮釋的重要原則:聖神默感並非只在於聖經的某個部分,而是整全的聖經,同時在某些方面,基於個人經驗,而對天主旨意的理解有所成長。這也防止錯誤或片面地釋經,而與同一聖經的其他教導矛盾。但這不代表我們可削弱經文片段中獨特與明確的重點,因為我們正是蒙召去宣講這重點。乏味無效宣講的其中一個缺點,正是無法通過所宣讀的經文,傳遞其內在的力量。

以聖言安身立命

149. 講道者「首先該從個人開始,勉力熟悉天主聖言,此事責無旁貸。對聖經的語意或釋義的知識雖是必要,但仍不足夠。他接近聖言時,須動以順服之情、祈求之心,讓聖言滲透他的思想和感受,使他煥然一新。」115 每天和每個週日在準備講道時,我們最好藉此更新自己的熱情,檢討自己是否愈來愈愛所宣講的聖言。我們也不該忘記「聖職人員聖德的高低,對宣講聖言來說,舉足輕重。」116 正如聖保祿所說的,「我們宣講,並不是為取悅於人,而是為取悅那考驗我們心靈的天主。」(得前二4)如果我們心存切望要成為聖言的第一聆聽者,先聽後講,那麼所要講論的聖言必會傳達給天主的忠信子民,因為「心裡充滿甚麼,口裡就說甚麼。」(瑪十二34)主日的讀經如果已先在牧者的心中產生共鳴,也同樣鏗鏘有力地在信友心中產生迴響。

150. 耶穌被那些所謂的教師激怒了,他們雖教導天主聖言,卻沒有從中受到啟迪,只顧對人諸多要求:「他們把沉重而難以負荷的擔子捆好,放在人的肩上,自己卻不肯用一個指頭動一下。」(瑪廿三4)雅各伯宗徒勸勉人說:「你們做教師的人,不要太多,該知道我們做教師的,要受更嚴厲的審判。」(雅三1)誰要宣講,必須先深受天主聖言觸動,讓聖言在日常生活中成為自己的血肉。這樣,宣講在於付諸實行,既強烈又豐盛,它是「向其他人傳達我們所默觀的。」117 因為這些原因,在準備宣講的內容之前,先讓自己受到聖言滲透。因為聖言是活生生和充滿動力的話語,也會滲透他人,像一把劍「直穿入靈魂和神魂,關節與骨髓的分離點,且可辨別心中的感覺和思念。」(希四12)這對牧養來說非常重要。一向以來,人們較喜歡聽見證:他們「渴望真切」,並「要求福傳者講論他們所認識和熟絡的天主,就如見到天主一般。」118

151. 沒有人要求我們完美無瑕,卻有人在乎我們沿著福音的道路前進時,不斷成長、願意成長;我們的手臂總不該低垂乏力。重要的是,講道者確定天主對他的愛,耶穌基督拯救了他,祂的愛永遠是最終的斷語。面對如此美麗的事實,一方面要終其一生光榮天主,另一方面總感到力有不逮,他會真誠地渴求更完全地去回應如此偉大的愛。但如果他不花時間、以敞開的心,聆聽天主聖言,如果他不允許聖言觸碰他的生活,挑戰他,催迫他,如果他不花時間用聖言祈禱,那麼他的確會成為一個假先知、騙子、膚淺的仿冒者。可是藉著承認他的貧乏和切望在委身上成長,他總能為基督摒棄自己,用伯多祿的話說:「銀子和金子,我沒有;但把我所有的給你。」(宗三6)天主降大任於我們以成為聖言的傳遞者,必先讓聖言整頓我們的心志,使我們生氣勃勃、無拘無束、創意無邊。基督信息必須真正地滲透和擁有講道者,且不僅是他的理智,而是他整個人。默感話語的聖神,「今天如同教會初創時期一樣,在每位福傳者身上行動,因為他容許聖神擁有及領導。聖神置放話語在他的口唇上,這是人不能靠自己便找到的話語。」119

誦讀聖言

152. 聆聽天主發言其中一個特別的方式,就是投入祂的話語,任憑聖神轉化我們。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誦讀聖言」(lectio divina),是在祈禱中閱讀聖言,讓聖言啓迪和更新我們。為講道者來說,以祈禱來誦讀聖言與專注研讀聖言絕不可分開,這樣他才可確定經文的核心信息;講道者應以研讀開始,隨後分辨同一段經文的信息如何對他的生命說話。誦讀聖言必須從聖經的字面意義開始。不然,我們就會輕易地讓經文說到那些我們認為方便的事,用來肯定我們先前的決定,以符合我們的思維模式。最終,這就等於將神聖的事物降格為謀取私益,更把這種錯亂的信息傳遞給天主的子民。我們永遠也不能忘記,有時候,「連撒殫也常冒充光明的天使。」(格後十一14

153. 在天主面前默想經文時,最好先請求主的幫助,例如:「主,這段經文對我說甚麼?祢希望藉著這段經文改變我生活中的甚麼?這段經文讓我不安的是甚麼?我為甚麼對這經文不感興趣?或者這段經文中令人喜悅的是甚麼?這聖言的這一詞句為甚麼讓我感動?吸引我的是甚麼?為甚麼吸引我?」當我們努力聆聽上主時,魔誘通常就會出現。其中之一,要我們感到不安或沉重而轉身離開。另一個常出現的魔誘是去思索這段經文為他人有甚麼意思,這樣就可避免把經文用在自己的生活上。也可能發生的是我們尋找藉口淡化經文清晰的意思。或者我們會疑惑天主對我們的要求是否過分,在還沒有準備好時便要求我們作決定。這導致很多人不再享受和天主聖言的相遇;但這意味著我們忘記:沒有人比我們的天主父更有耐性,更體諒和願意等待。祂總是邀請我們向前一步,在還沒有準備好時,卻不要求我們作出全力以赴的回應。祂只是要求我們真誠地審視自己的生命,誠實地在祂面前表達自己,祂希望我們願意繼續成長,在力有不逮的地方向祂請求協助。

聆聽民眾

154. 講道者也須側耳聆聽信眾,並須發現信眾需要聽的是甚麼。講道者須默想聖言,也須默想他的群眾。由此,他得悉「人們的願望、優點及弱點、祈禱方式、愛德行徑、生命觀及世界觀,這一切觀感可區分這個或那個群族」,同時可顧及「現實中的民眾,用他們的語言、標記及象徵,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120 講道者需要有能力把聖經經文的信息連繫到人的狀況,和關連到一個呼求天主聖言光照的經驗。這能力與心計城府或圖謀盤算絕無關係,而是具有深度的宗教與牧靈意義。它基本上是一種「屬靈的敏銳感覺,藉以在事件中釋讀天主的信息」,121 這遠遠超出只為找一些有趣味的事情來講的感覺。我們尋找的是「主耶穌在這個或那個特定境況之下要說的。」122 講道的準備因此成為以福音為重的分辨的操練,當中我們努力在聖神的光照下去認識「一個天主的呼喚,是祂使之在歷史的實況中發出迴響。在此實況並藉此實況,天主召喚信者。」123

155. 在這番勉力中,我們可能只需要想到平凡的人生際遇,諸如喜樂的重逢、失望的一刻、獨處的怕懼、因他人受苦而心中升起的慈悲、對未來感到的渺茫、對親愛的人懷有的擔心等等。對真正影響他人生活的各種事情,我們需要培養既廣且深的敏銳感覺。我們要牢記,無人提出的問題,便不應回答。為喚起興趣而談時事,也是不適當的,這是電視節目分內的事。不過,以一些事實或故事開始是可行的,好使天主聖言在當中迴響,召喚人作懺悔、敬拜、委身於友愛和服務等等。然而,總有人樂意聽講道者的時事評論,自己卻置身度外,不受挑戰。

講道資源

156. 有些人認為他們能成為好的講道者,因為他們知道應該講些甚麼,卻毫不重視應如何講述,即建構一篇道理的具體方法。當人們不聽或不欣賞他們時,他們便會抱怨,但或許問題是他們從未在意尋找表達訊息的適當方法。讓我們記得「福傳的內涵顯然非常重要,但福傳的方式和渠道也同樣重要,前者不該使後者失色。」124 重視宣講方式,同樣是一種深刻的靈修胸懷。意思是回應天主的愛,為此而把我們的才華和創意用在天主給我們的傳教使命上,同時要顯示對近人的愛,細膩而活潑的愛,為此而絕不甘願將劣質的講道給予別人。在聖經裡,我們可以找到如何準備講道的勸告,能以最好的方式傳遞給人,舉例:「講話簡潔,用少量的話語表達豐富的含義。」(德卅二12

157. 從實用資源中,讓我們重溫一些簡易實用的例子,能令我們的宣講更豐富、更有吸引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習在宣講中善用圖像,訴諸人們的想像力。有時候,我們會舉例說明某一點,但這些例子通常只對思維作出訴求,圖像卻另有是處,即助人更好地欣賞和掌握我們想要傳達的信息。一個生動的圖像令人覺得信息是熟悉、親切、實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成功的圖像能令人回味無窮、喚醒渴望,以及推動意志朝向福音。一位年長的老師曾告訴過我,一篇動聽的講道應當「圓於理念,融於感性,顯於圖像。」

158. 保祿六世曾說過「信友們(……)從講道中期待良多,並且也將獲益匪淺,只要提供簡單、清楚、直率坦誠、入鄉隨俗的講道。」125 簡單與我們所用的語言有關。講道所用的語言必須是人們能理解的,否則我們犯高談闊論的毛病。講道者使用的詞彙,經常源於求學年代或特定情況,這些都不是他們的聽眾常用的語言。這些語言適用於神學和教理講授,但為大多數基督徒則難以明白。對講道者來說,最大的風險是他對自己的語言如此習以為常,以致他認為其他所有人都能自然而然地理解並使用它。如果我們願意採用人們的日常用語,為使天主聖言接觸他們,我們就需要在生活中與他們分享,給予他們愛心的關懷。

簡樸和清晰兩者是不一樣的。我們的語言可以是簡樸的,但宣講卻未必非常清晰。講道最終還是無法明白,原因可以是雜亂無章、欠條理、或者一次道理中想講太多事。我們因此需要確保講道的主題要前呼後應、層次鮮明、句與句相互關聯,這樣,人們才能容易跟得上講道者,並掌握到他論點的主線。

159. 一篇好的講道詞另一個特點,是其正面的作用。重點不在於指出甚麼不該做,而在於提示做甚麼會更好。無論如何,如果要讓人注意某些負面事物,也須嘗試指出正面和有吸引力的價值,以免陷入怨天尤人、責難漫駡的泥沼中。正面的宣講總會給人希望,指向未來,不把人困在負面中。如果司鐸、執事和平信徒定期聚會,來發掘能讓宣講更具吸引力的資源,這有多好!

四、福傳與對宣講的深層理解

160. 主的傳教使命包括祂召叫人在信德上成長:「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瑪廿八20)所以,明確的是,最初的宣講也要求持續的培育和成熟期。福傳瞄向成長的過程,當中包括認真地對待每個人和天主對他或她的計畫。我們所有人都需要在基督內成長。福傳應當刺激這成長的渴望,好使我們每個人能真心實意地說:「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二20

161. 若把這成長的召叫視作唯一或首要的教義培育,便不對了,而應是以「遵從」主的教誨為重,來回應祂的愛。連同所有的美德,這回應的重點在於遵守新誡命,即為首至大的誡命、最能顯示我們作為基督門徒的身分:「這是我的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若十五12)顯而易見,每當新約作者們要表達基督徒倫理的核心,他們指出愛近人這責無旁貸的要求:「誰愛近人就滿全了法律。(……)愛就是法律的滿全。」(羅十三810)這是聖保祿的話,愛的誡命不但是法律的總結,更是法律的精髓和目的:「因為全部法律總括在這句話內:『愛你的近人如你自己。』」(迦五14)保祿為他的團體指出基督信仰生活就是在愛內成長的旅程:「願主使你們彼此間的愛情,和對眾人的愛情增長滿溢。」(得前三12)同樣,聖雅各伯勸諭基督徒切勿疏忽任何誡命而要滿全法律:「按照經書所說:『你應當愛你的近人如你自己』的話。」(二8

162. 另一方面,天主的恩賜總是為這回應與成長打頭陣,因為主首先說:「因……之名給他們授洗。」(瑪廿八19)天父恩賜我們成為祂的子女,祂的恩寵是白白賜予的、先於任何回應的(參閱弗二8-9;格前四7),好使人能在成聖路上,持之以恆,悅樂並光榮天主。由此,我們通過「隨從聖神」(羅八5)的生活,在基督內得到轉化。

宣講和釋奧並行的教理講授

163. 教育和教理講授為這成長服務。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由聖座及不同教區頒佈的訓導文件和教理講授的輔助資料。我特別想到1979年出版的《論現時代的教理講授》宗座勸諭,1997年出版的《教理講授指南》和其他文件,它們的內容不需要在這裡重複。我希望簡要地提出一些我認為特別重要的考量。

164. 同樣在教理講授中,我們再次發現最初宣講(kerygma)的基本功能,應當是福傳所有活動和教會所有更新努力的核心。宣講是以三位一體為重。聖神的火以舌頭的形象賜下,引領我們相信耶穌基督,祂藉著自己的死亡和復活,向我們啟示和傳達父無限的仁慈。在講授教理者的口唇,應當一遍又一遍地響起最初宣講的內容:「耶穌基督愛你;祂曾捨身救你,如今每天都生活在你身邊,啓迪、振作、釋放你。」這宣講被稱為「最初」並非因為它只在開始時運作,然後可以被遺忘或被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代替。它的最初特色在於其固有的性質,因為此宣講是首要的,遍及教理講授整個過程中的每個層面和時刻,我們必須用不同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予以聆聽,並想方設法予以宣告。126 也為這緣故,「司鐸猶如教會其他成員一樣,該加強此意識,即他自 己有需要不斷領受福音的傳遞。」127

165. 我們不要以為,在教理講授中,宣講要讓路給那假想是比較「紮實」的培育。沒有任何事情比最初的宣講更紮實、深厚、安全、有意義,和充滿智慧的。一切基督徒培育在於深化宣講,由教理講授工作所反映出來,並照明同樣的教理講授工作,因而讓我們能更豐滿地理解教理的每個主題。這宣講能成為有力的信息,可回答每個人心中對無限的渴求。宣講(kerygma)的核心要求我們強調今天最需要的一些元素:必須表述天主救贖的愛,先於任何倫理或宗教義務;不應將真理強加於人,但要訴諸自由;此宣講該顯示的特色包括:喜樂、鼓勵、活力、和諧的平衡,如此就不會把宣講縮約為宣講一些教義,而有時這些教義偏重哲學多於偏重福音。這一切都要求福傳者該對信息培養一些開放的態度:平易近人、樂意交談、平和忍耐、溫情暖意,而不帶苛刻的判斷。

166. 近幾十年來,教理講授的另一發展是入門禮典中的釋奧幅度。128 這基本上與兩件事有關:一、培育的漸進經驗涉及整個信仰團體,二、成人入門禮典中的禮儀標記的評價得以更新。很多手冊和方案仍然還沒有充分考慮到這釋奧幅度有更新需要。這更新基於每個培訓團體的分辨,會以非常不同的形式體現。教理講授是宣講聖言,總以聖言為中心,然而也要求適合的環境和具吸引力的講解,需要使用動人的象徵,加入更廣闊的成長過程,同時當一個人踏上聆聽與回應的團體旅途時,便要整合他個人各方各面的幅度。

167. 教理講授的每個形式若能致力於美麗之道(via pulchritudinis),129 便會做得好。宣講基督意味要顯示信仰之美,即相信和跟隨基督此一事件不僅是真實和正確的,也是美麗的,能以嶄新的光輝和深遠的喜樂充滿生命,即使身處困難中。真正美的每個表述,都可以被視為一個途徑,導向與主基督的相遇。這與鼓吹審美相對論無關,此論貶低真、善、美之間不可分的紐帶。130 相反,這是重新恢復對美的重視,作為觸動人心的途徑,好使復活基督的真和善在人心中發光。按照聖奧思定所言,如果我們只愛美麗的事,131 降生成人的聖子本身是無限美的啓示,深深被愛,祂以愛的聯繫把我們吸引到祂那裡。因此,應當將培育推上「美麗之道」,這是我們勉力傳遞信仰的一份努力。每個地方教會都應鼓勵把藝術應用到福傳工作上,建基在過去傳下來的藝術寶庫,但也汲取現代藝術多姿多采的表達,用新的「比喻語言」傳達信仰。132 我們必

須有足夠的膽量,去發現新標記、新象徵、新血肉將聖言具體化,並將之傳達。不同形式的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受到重視,包括那些非慣用模式的美,對福傳者可能意義不大,但為他人特別有吸引力。

168. 教理講授的倫理部分在於促進人忠信於福音的生活方式,為助長這方面的發展,須一次又一次強調其魅力和理想,即智慧的生命、自我實現和豐盛人生。在正面的信息光照下,我們棄絕危害生命的邪惡,就不言而喻了。我們與其自命專家散播危辭聳聽的預言,或做陰沉的判官只顧指出威脅和偏差的事,不如做喜樂的信差傳播發人深省的信息,或做守護者讓美和善能在忠於福音的生活上散發光芒。

在成長各進程中輔以個人的陪伴

169. 文化中產生吊詭的現象,一方面不甘寂寂無聞,另一方面八卦好奇,痴迷於他人的生活細節,不知羞恥地讓病態的好奇心掌控自己。在這文化中,每當有需要時,教會務須以親切和同情的態度注意他們。在我們的世界裡,具有聖職的牧者和其他的牧靈人員,可將基督的親切的芬芳和祂個人的注視呈現於人前。教會必須啓動每個人──司鐸、修會會士和平信徒,進入「陪伴的藝術」,這教導我們在別人的聖地之前脫下鞋子(參閱出三5)。陪伴的步伐必須是平穩和令人安心的,反映出我們的親切接近與慈悲的注視,這注視也治癒、釋放及鼓勵基督徒在生活中成長。

170. 靈修陪伴必須引領他人更親近天主,儘管聽來明顯不過,因為在祂內我們得到真自由。有人以為如果能夠躲開天主,便可自由;他們卻看不到他們依然是像孤兒般活著,無助又無家。他們不再是朝聖者而成為流浪者,東轉西晃、漫無目的。如果陪伴成為一種支援他們只顧自己的療程,而終止與基督同行邁向天父的朝聖之旅,那麼陪伴便產生反效果。

171. 今天,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具有陪伴他人經驗的男女,他們基於經驗、熟悉陪伴的過程,當中要有謹慎、體諒、耐心以及對聖神的順從,因而能保護羊群,免受狼群所侵而各奔東西。光聽並不足夠,我們尚須練習聆聽的藝術。就溝通而言,聆聽是心靈的開放,有助拉近人的關係,缺乏親近,真正的靈修交流就無法發生。聆聽幫助我們找到正確的言行舉止,顯示我們不僅是旁觀者。只有出於尊重和慈悲的聆聽,我們才能走上真正成長的道路,並喚醒對基督信仰理想的渴求,即渴望完全回應天主的愛,並亟待實現祂在我們的生命中所播種的。凡清楚明白聖多瑪斯.阿奎那的人,都知道欲速不達,他告訴我們:任何人能有恩寵和愛德,但在實踐各種德行時,仍躊躇不前,此乃由於其頑固的「反面傾向」。133 換言之,德行與德行之間彼此交織成一個體系,自然而然地成為「習性」,可是一旦受到各式各樣的條件作用所牽制,那些已成習慣 的德行亦難以運作。為此,需要「教育法,即一步步將天主子民引到完全享有奧跡的地步。」134 人要達到足夠的成熟度,才能作出完全自由、負責的決定,這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很大的耐心。正如真福伯多祿.法伯爾(Pierre Fabre)習慣說的:「時間是天主的使者。」

172. 一位陪伴者必須意識到同行者在天主面前的狀況,一個一個地,以及他們在恩寵內的生命,這是人從外在無法完全瞭解的奧祕。福音告訴我們要糾正他人,協助他們承認自己行為的客觀的惡,(參閱瑪十八15)但不對他們的責任和罪咎有所判斷。(參閱瑪七1;路六37)那擅於這樣陪伴的人不因挫折或畏懼而屈服。他或她邀請他人接受治癒,起來拿走蓆子,擁抱十字架,放下一切,走出過往,煥然一新,宣揚福音。只要我們有過個人的經歷,接受陪伴、幫助以及向陪伴者開放,這經驗會教導我們對人忍耐、慈悲,並找到正當的方法得到他們的信任,他們的開放及他們的就緒準備,好能成長。

173. 真正的靈修陪伴總是在為福傳使命服務,並在此脈絡下發芽和盛開。保祿與弟茂德、與弟鐸的關係,就是一個在宗徒活動上產生陪伴與培育的例子。保祿交託他們停留在每個城市中的使命,「整頓那些尚未完成的事」(鐸一5;參閱弟前一3-5),保祿還把個人生活和牧靈活動的規則給了他們。這與任何一種干預式的陪伴或個別的自我實現明顯不同。是一批傳教門徒陪伴另一批傳教門徒。

以天主聖言為中心

174. 不僅講道需要受到天主聖言的滋養,一切福傳使命都建立在聖言上,必須予以聆聽、默想、活出、慶祝、以及見證。聖經是福傳的泉源。由此,我們需要在恭聽聖言上不斷受培訓。除非教會不斷讓自己接受福音的薰陶,否則教會就沒有福傳。天主的聖言必然地「不斷成為教會各種行動的核心。」135 天主聖言該被聆聽和慶祝,尤其在感恩祭中,才可滋養和強化基督徒的心靈,使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作真實的見證。聖言與聖事的對立已是陳年舊事,很久以前我們已將之修正。一方面生活的和有效的聖言宣講可準備人領受聖事,另一方面在聖事中聖言發揮其最大功效。

175. 聖經的研讀必須是一扇向每位信友敞開的門。136 天主啟示的話徹底地豐富我們的教理講授和增長傳遞信仰的努力,這一點是基礎。137福傳要求人熟悉天主聖言,所以教區、堂區和天主教組織應提供認真持續的聖經研讀,鼓勵個人和團體以祈禱的心 閱讀聖經。138 我們並不盲目地尋求天主,或等著天主對我們先講話,因為「天主已經發言,祂已啟示了自己,我們要知道的,都已啟示給我們,沒有進一步的內容而不通傳給我們。」139 聖言既已啟示給我們,讓我們珍之重之如寶藏。

 

第四章

福傳的社會幅度

176. 福傳使天主的國體現在我們的世界裡。然而「任何斷章取義和以偏概全的定義試圖表達福傳實況的豐富多彩、精密複雜及朝氣動力,這樣做只會招致風險,使之貧乏,甚而遭受曲解。」140 現在我樂意分享我的一些關乎福傳的社會幅度的顧慮,正因為這一幅度如果沒有適當地提出,便有持續的風險曲解福傳使命的真切和整合意義。

一、宣講對團體和社會所引起的反響

177. 宣講(kerygma)有其清晰的社會性內容:在福音的核心中有團體生活和對他人的委身。最初的宣講內容已包含一種直接的道德內涵,以愛德為中心。

宣認信仰與委身社會

178. 天父以無限的愛去愛所有人,相信天父就是實現「祂賦予人的無限尊嚴。」141 天主子降生成人,相信天主子便意味著每個人都被提昇到天主的心中。耶穌為我們傾流了寳血,相信耶穌就是不再疑惑祂無邊無際的愛,是這愛令人高貴起來。我們的救贖有其社會幅度,因為「天主在基督內不僅救贖個別的人,也救贖人際間的社會關係。」142 聖神在每個人身上潛移默化,相信聖神就是意會祂尋求進入每個人的境遇和所有的社會聯繫:「可以說聖神具備無限的創造力,此乃天主固有的明悟,祂知道如何解開人情世故的結,即便是最複雜和難以參透的。」143 傳揚福音意味著配合聖神賦予自由的行動。天主聖三是奧祕,恰恰好是這個奧祕使我們想起聖三的共融,而我們是按照這神聖共融的肖像所創造的,所以我們無法僅靠自己的努力獲得滿全或救恩。從福音核心我們可以看到,福傳與人類進步之間息息相關,這個關連須在每個福傳工作中必然地予以體現和發展。最初的宣講邀請我們領受天主的愛並對祂以愛還愛,而愛本身就是祂的恩賜,接納這個最初的宣講產生首要和基本的回應,這回應會轉化為我們的生活和行動:渴望、尋求並保護他人的福祉。

179. 接納救恩信息和顯示手足真情,兩者之間有著不可分的紐帶,聖經有好幾處記載,讓我們好好默想一下,好能體會其中妙處。我們常以為救恩信息垂手可得,並幾乎可以通過機械地加以重複,而毋須確保信息在我們生活上和團體中發揮真實的效 用。這是多麼危險和有害,因為這會使我們對踐行友愛和正義的福音生活失去驚歎、興奮和熱忱!聖言教導我們,弟兄姊妹為我們每個人都是聖言降生成人的延伸:「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廿五40)我們對處事待人之道,另有超越的幅度:「你們用甚麼尺度量給人,也就用甚麼尺度量給你們。」(瑪七2)與天主給我們的憐憫相稱,「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你們不要判斷,你們也就不受判斷;不要定罪,也就不被定罪;你們要赦免,也就蒙赦免……,因為你們用甚麼升斗量,也就用甚麼升斗量給你們。」(路六36-38)這章節清楚表明的,是「從我們自己走出去,走到我們的弟兄姊妹」的絕對優先使命。這是兩大基本誡命之一,這誡命是每種道德規範的地基,是作為回應天主白白給的恩賜時,分辨靈性成長的最清晰標誌。為此,「愛德的服務也是教會使命的精髓,不可或缺地成為教會存有的體現。」144 教會天職就是傳教,在有效善行的愛德和慈悲上盛開,以慈悲去體恤、扶助和促進。

天主的國及其挑戰

180. 閱讀聖經令我們清楚知道,福音不只是關乎我們和天主的個人關係。愛慕天主是我們的回應,也不應只視為一堆的個人小善功,以輔助一些有需要的人,就如一種「照單點菜的愛德善行」,或為求心安理得作出連串行動。福音是關乎天主的國(參閱路四43);是關乎愛慕天主,祂是統御世界的天主,祂的治權達致我們的心,社會生活將會成為普世性的友愛、正義、和平、尊嚴的設定。那麼,基督徒的宣講與生活要同步對社會產生作用。我們正尋求天主的國:「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其他的一切自會加給你們。」(瑪六33)耶穌的使命是開創祂的父的國度,祂命令祂的門徒們宣報喜訊:「天國臨近了。」(瑪十7

181. 天國已經臨現並在拓展中。天國要求我們全面委身,不論在何種層面,並提醒我們這是分辨的原則,教宗保祿六世應用此原則分辨在真發展上:發展須顧及「所有人和每一個整全的人。」145 我們知道「如福傳不顧及福音與具體的個人及社會生活彼此之間源源不竭的互動,不能稱為完備的。」146 這是普遍性的原則,屬於福音的本質,因為父願意所有的男女都得救,祂的救恩計畫包括「使天上和地上的萬有,總歸於基督。」(弗一10)耶穌給我們的訓令是「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谷十六15),因為「凡受造之物都熱切地等待天主子女的顯揚。」(羅八19)這裡「凡受造之物」涉及人類生命的每個層面;因此,「宣報耶穌基督喜訊的使命是以所有人為依歸。這以愛為重的命令,涵蓋人存在的所有幅度、每一個人、團體生活的所有領域、所有民族。凡屬人的不可不與之相關連。」147 基督徒真正的望德在尋求末世的王 國時,不斷創造歷史。

有關社會問題的教會訓導

182. 社會狀況有所變動,教會訓導須因時制宜,有新的和更進一步的發展,而且可以公開討論,然而我們不得不具體──切勿見樹不見林──以免重大的社會原則只停留在籠統的泛泛之談,這對任何人都起不了挑戰作用。要下的結論必須實際,因而在「目前錯綜複雜的社會情況中會發揮更大的作用。」148 教會的牧者,考慮到不同範疇的科學的貢獻,有權對影響人們生活的所有事物提出看法,因為福傳任務指向並要求每一個人的全人成長。我們不可能再聲稱宗教應只屬個人的私生活,或只為準備靈魂升天而存在。我們知道天主願意祂的子女在這個世界上也是幸福的,儘管他們蒙召在永恆中達致圓滿,因為祂創造了萬物「供給我們享用」(弟前六17),給每個人享用。接著,皈依基督要求人作特別的檢討,尤其是在「與社會秩序和追求社會公益有關」149 的生活領域。

183. 因此,沒有人能要求:將宗教信仰歸類為個人生活的隱私,只存在於人的心靈密室,不影響社會和國家的生活,不關注民事機構的健全性,或沒有權利對影響社會的事件提出意見。誰會要求:把亞西西的聖方濟,或加爾各答的真福德肋撒修女,關在教堂裡令他們緘口不言呢?他們自己都會認為這是無法接受的。真正的信仰從來都不是舒適的或完全個人的,總會牽涉深深的渴求要改變世界、傳遞價值,即使離世也要為世界留下比先前更美好的局面。我們喜愛這個天主讓我們居住的壯觀星球,我們愛生活在這裡的人類大家庭,連同人類的災難與奮鬥、希望與夢想、優點與弱點。地球是我們共有的家園,所有人都是弟兄姊妹。如果「政治的主要職責是謀求社會和國家的正義秩序」,那麼教會「對於奮力爭取正義,既不能、也不該置身度外。」150 所有基督徒,包括他們的牧者,都被號召為建設更好的世界發聲。這是必要的,因為教會的社會思想主要是積極的:它提出建議和參與改變,這樣的話,教會一直指向源於耶穌基督愛心的希望。同時,它「不論在教義反省或在具體行動的層面上,都聯同其他教會和教會團體,致力社會事務。」151

184. 這裡不是仔細檢查影響今日世界的許多嚴重問題的時間和地點,而我已在第二章作了一些評論。本勸諭並非是社會文件,若要反省那些不同的主題,可在《教會社會訓導彙編》裡找到適合的工具,值得推薦,我衷心請大家去學習和使用此摘要。再者,教宗或教會並沒有獨權專利去壟斷對社會實況的詮釋或對解決現代問題的建議。我在這裡可以重複教宗保祿六世精闢的見解:「看了如此廣泛的不同情況,我人欲發表一 篇海納百川的言論,而制定一個普遍適用的解決方案,甚為困難。這絕非我人所敢奢望,亦不是我人的使命。故各地區的基督徒團體應對所在地的情形加以客觀的分析。」152

185. 接著,我打算把重點集中在兩個我認為在此歷史時刻的基本重大課題上。我會作更充分的闡述,因為我相信這與塑造人類的未來有關。第一個問題是窮人融入社會,第二是和平與社會對話。

二、窮人融入社會中

186. 基督成為窮人,而且總是接近窮人和被遺棄的人,我們關心社會上被遺棄的人的全人發展,這關心建基於對基督的信仰。

我們和天主一起聆聽呼求

187. 每個基督徒和每個信仰團體都蒙召成為天主的工具,為窮人的脫貧和進步效力,讓他們能完全融入社會。這要求我們對窮人的呼喊要珍而重之、細心留意,並幫助他們。我們只要翻閱一下聖經就足以明白,我們仁慈的天父會俯聽窮人的呼喊:「我看到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痛苦,聽見他們因工頭的壓迫而發出的哀號。我已注意到他們的痛苦,所以我要下去拯救百姓……,所以你來,我要派你……。」(出三7-810)我們也看到祂對他們的需要何其關注:「當以色列子民向上主呼求時,上主給他們興起了一位拯救者。」(民三15)身為天主俯聽窮人的工具,如果我們對窮人的呼求充耳不聞,就是違反父的旨意和祂的計畫;窮人「如果呼求上主反對你,你應負罪。」(申十五9)沒有設身處地顧及窮人的需要,這會直接影響我們與天主的關係:「因為人心在愁苦中,若咒駡了你,他的創造者必要垂聽他的哀求。」(德四6)這個老問題總是會回來的:「誰若有今世的財物,看到自己的弟兄有急難,卻對他關閉自己憐憫的心腸,天主的愛怎能存在他內?」(若壹三17)讓我們回憶宗徒雅各伯如何直截了當地談到被壓迫者的呼喊:「看,工人們收割了你們的莊田,你們卻扣留他們的工資,這工資喊冤,收割工人的呼聲,已進入了萬軍上主的耳中。」(雅五4

188. 教會早已明白,有需要留意人們的呼求,這需要源於我們每一個人內在的恩寵的釋放行動,問題不在於將使命預留給少數人:「教會由慈悲的福音和對人的愛引領,她聽到哭求正義的呼喊,想要以她全部的力量回應。」153 在這脈絡下,我們就能理解耶穌給祂門徒的命令:「你們自己給他們一些吃的吧!」(谷六37)即意味著剔除導致貧窮的結構性原因,促進窮人的全人發展,並在遇到有真實需要的人,給予日行小善的精誠協助。「精誠團結」(solidarity)一詞有點被濫用,有時候被人狹隘地理解,而它所指的,比偶然零星的善行更豐富。它預設新思維的創造,這思維以團體為大局,所有人的生命遠比少數人所擁有的物品更為優先。

189. 精誠團結是自然的反應,誰有此反應,便承認「財產的社會功能」,並肯定「財物以眾人為依歸」事實上比私有財產更為優先。物資私有權的依據在於保護物資及增加其數量,使物資能更有效地為大眾福祉服務;為此,精誠團結關乎決定,在生活上實踐,將屬於窮人的東西歸還他們。當人實踐精誠團結的信念和習慣時,會為其他結構性的轉化打開通路,並使之成功。改變結構而不裝載新信念和新態度,只註定失敗,同樣的結構早晚還是會成為貪污、壓迫他人和失去成效。

190. 有時候,這意味著要聽整個民族、世上最窮苦民族的呼喊,因為「和平不僅建基於尊重人權,也建基於尊重各民族的權利。」154令人傷心的是,甚至人權也可用作合理化的解釋,以過分地維護個人權利或更富有民族的權利。除了對每個國家的自主權和文化應有的尊重外,我們總不可忘記地球屬於全人類和為了全人類而存在;一些人出生在資源少或不太發達的地區,這一事實並不能將他們欠缺尊嚴的生活合理化。必須重申「比較幸運的人放棄若干權利,慷慨輸將,以服務他人。」155為了更適當地談自己的權利,我們需要拓寬視野,多聽其他民族或地區的呼求。我們需要增強精誠團結,「好讓各民族都成為各自生命歷程的藝術工匠」,156 因為「每個人蒙召為發展自己。」157

191. 在任何地區和情況中,基督徒在他們牧者的輔導下,受召去聽窮人的呼喊,如同巴西的主教團意味深長地說:「我們願意每天都背負巴西人民的喜樂和希望、困難和哀痛,特別是那些生活在貧民區和農村的人,他們沒有土地、無家可歸、缺少食物和衛生保健,他們的權利受到損害。看到他們的貧窮,聽到他們的呼喊,知道他們的痛苦,我們感到憤慨,因為我們知道有足夠的食物給每個人,饑餓是不合理分配物資和收入的結果。這問題因著通行的浪費習慣變得更為嚴重。」158

192. 然而,我們渴望的甚至比這更多,我們的夢想飛得更高。我們不僅考慮到確保所有人都有足夠的食物飽腹或「有尊嚴的生計」,還涉及到他們的「一般現世的福利和繁榮。」159這包括教育和醫療服務,而最重要的是就業,因為通過自由、創意、參與和相互支持的勞動,人們才表達和提昇其生命尊嚴。合理的工資讓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得到供大眾使用的其他物資。

忠於福音,免得白跑

193. 傾聽窮人呼聲的本分可成為我們的血肉,只要我們深受其他人的痛苦所打動。讓我們再次恭聽天主聖言,祂教導我們慈悲,讓主的話語在教會的生命中迴響。福音告訴我們:「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瑪五7)雅各伯宗徒教導說,我們對他人的憐憫能使我們在天主審判的日子凱旋勝利地出庭:「你們要怎樣按照自由的法律受審判,你們就怎樣說話行事吧!因為對不行憐憫的人,審判時也沒有憐憫;憐憫必得勝審判。」(雅二12-13)在這裡,雅各伯極忠於流亡期後猶太靈修中最優良的傳統,認為慈悲有一種特別拯救的價值:「以施行公義斷絕罪過,以憐憫受欺壓者除掉罪孽,或許你的平安可以延長。」(達四27)舊約智慧文學以同樣的角度來看,施捨是憐憫貧困的人的具體實踐:「施捨救人脫免死亡,且滌除一切罪惡。」(多十二9)這思想甚至更生動地出現在德訓篇:「水可以消滅烈火,施捨可以補贖罪過。」(德三30)同樣的道理出現在新約中:「你們應該彼此熱切相愛,因為愛德遮蓋許多罪過。」(伯前四8)這真理對教父們的思想有極大影響,有利於開創一種先知性的文化反差抗衡力量,而與外教自我中心的享樂主義文化對抗。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將被烈焰吞噬,我們肯定會去找水把火撲滅……。同樣,如果罪的火花從我們的稻草中突然竄升起來,我們因此而不安,只要我們有行善的機會,我們就應當喜樂,如同我們面前出現了噴泉,可以把火撲滅。」160

194. 這信息是如此清晰直接,簡單有力,教會內沒有任何解釋有權把它相對化。教會對這些文獻的反省不應隱藏或消弱它們的力度,而應催迫我們以勇氣和熱忱接受它們的勸勉。為甚麼把如此簡單的東西弄得複雜呢?概念性的工具是為提高對現實的接觸,並加以解釋,免致他們遠離現實。聖經的勸勉尤其如此,而大聲疾呼地召集我們去踐行兄弟之愛和謙虛,慷慨地服務,並對窮人要公義和憐憫。我們對人就是如此,這是耶穌以言以行的教導。所以,為甚麼要將如此清楚的事模糊化呢?我們不應只顧避免在教義上犯錯,而更應著重忠於這光明的生命和智慧之路。因為「關乎不能容忍的不義狀況和面對維持這狀況的政權,那些維護正統的人有時被指控為被動的、放縱的,甚或成為同謀者。」161

195. 當聖保祿上耶路撒冷找宗徒們,分辨自己是否「白白地奔跑或者徒然奔走了」(迦二2)的時候,他們提出衡量真實性的關鍵標準是他不應該忘記窮人(迦二10)。這個重要的原則,意即保祿所建立的信仰團體不應被外邦人自我中心的生活方式同化。今天,新的外教個人主義生活方式滋生蔓延,這原則有持守的必要。我們未必能完全反映福音的美麗,但有一個標記我們是必定要有的,就是優先關愛最弱小者、遭受社會 摒棄的人。

196. 有時我們顯得鐵石心腸、非常健忘,被現代社會多不勝數的消費和消遣沖昏了頭腦,這導致一種完全的疏離,因為「社會之疏離,乃因其社會組織、生產和消費的形態,使得人們更難於從事自我奉獻,和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精誠團結。」162

窮人在天主子民中的優先地位

197. 窮人在天主的心中有一個特殊位置,以致於祂自己「成了貧窮的。」(格後八9)我們救贖的整個歷史以窮人的臨在為重。救恩來到我們身上,從一位卑微少女回答的「是」開始,她來自大帝國邊緣的一個小鎮。救世主誕生在馬槽裡,四周有動物圍繞,像窮人家的孩子;祂被獻於聖殿時,只奉上兩隻雛鴿,這是買不起羔羊作祭品的人的奉獻;(參閱路二24;肋五7)祂在普通的工人家裡長大,用自己的雙手工作來養活自己。當祂開始宣講天國時,大批一無所有的人跟隨著祂,這樣顯示了祂自己的話語:「上主的神臨於我身,因為祂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路四18)祂向那些負傷、被貧窮壓垮的人保證,天主的心裡有一個特殊位置給他們:「你們貧窮的是有福的,因為天主的國是你們的」(路六20);祂讓自己成為他們中的一位:「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祂教導他們,對所有這些人的憐憫是進入永生之鑰。(參閱瑪廿五5ff

198. 對教會而言,以窮人為基本抉擇主要是屬於神學範疇,而多於文化、社會、政治或哲學範疇。天主首先向窮人展現「祂的慈悲。」163天主的這份偏愛對所有基督徒的信仰生命,都會產生影響,因為我們被召叫「懷有基督耶穌所懷有的心情。」(斐二5)教會受此啟發,也立定關顧窮人的基本抉擇,這一抉擇可視為「一種特殊實踐基督徒愛德的形式,即以愛窮人為重為先,整個教會的傳統都為此作證。」164 正如本篤十六世所說,這基本抉擇「隱含在我們基督徒的信仰裡,我們相信一位為我們成為窮人的天主,祂以祂的貧窮豐富我們。」165 這就是為甚麼我想要有一個為窮人服務的窮人教會。窮人能給我們很多教導。不只是他們在信仰的超性意識(sensus fidei)內分享,而且在困難中,他們體驗到受苦的基督。我們需要接受他們向我們傳福音。福音新傳是一種邀請,承認在窮人的生命中,拯救的力量在運作,並把他們放在教會朝聖之旅的中心。我們蒙召在窮人內找到基督,聲援他們的事跡,而且成為他們的朋友,聆聽他們,為他們發言,為擁抱奧妙的智慧,這智慧是天主願意藉著他們與我們分享的。

199. 我們獻身的工作不只是推廣或援助的活動或項目;聖神推動的不是不受控制的行動主義,而首要的是待人殷勤,視他人「在某種意義上和我們合而為一。」166 這愛的殷勤是開始對他們每一位完完整整的人的真正關心,並激發我們積極尋求他們的益處。這包括欣賞窮人,他們的善良、他們的生活經驗、他們的文化、以及他們實踐信德的方式。真愛總有默觀的特色,使我們服務他人,不是出於必要或虛榮,而是因為他或她是美的,超越純粹的外表:「因著愛,我們看到他人是惹人喜歡的,這愛引領我們自由地為他們奉獻一些東西。」167 一位窮人,當被愛時,「是極高貴而備受敬重的」,168 這為窮人的真正基本抉擇有別於任何其他的意識形態,更不認同任何為了利益而剝削窮人的企圖,不管是個人的或政治的。只有在這種真實和誠懇親密的基礎上,我們才能陪伴窮人走上他們的解放之路。只有這樣才可以確保「窮人在每一個基督徒團體中能覺得都是一家人。這樣的做法難道不是介紹天國喜訊最可貴、最有效的嗎?」169 沒有偏愛窮人的基本抉擇,「福音的宣講雖是愛德的發軔之始,但會有被誤解的風險,或被淹沒在每天吞噬我們的浩瀚言語的汪洋中,尤其在今天這個大眾傳播發達的時代裡。」170

200. 因為這勸諭是寫給天主教會的成員,所以我想說,很遺憾,窮人經歷到最嚴重的歧視是缺乏靈性上的關懷。絕大多數窮人都對信仰特別開放;他們需要天主,我們不得不給他們提供天主的友情、祝福、祂的話語、聖事慶典、成長之旅、以及信德上的成熟。偏愛窮人是我們的基本抉擇,大體上必須將之轉變為宗教的關懷,務使窮人享有優惠和偏愛。

201. 任何人都不可說他不能和窮人親近,因為他的生活方式要求他花更多精力在其他方面。這是一個經常聽到的藉口,出現在學術、商業、專業,甚至是教會的圈子內。事實上,平信徒的基本聖召和使命就是使世俗現況和人類活動得到福音的轉化,171 我們中沒有任何人能認為自己得到豁免而毋須關心窮人和社會公義:「精神的皈依、愛天主和愛近人的強度、為正義與和平的熱忱、以及福音賦予窮人和清貧的意義,是對每個人的要求。」172恐怕我這番話也會導致評論或討論,卻沒有帶來實際效益。話雖如此,我相信所有的基督徒是開放的並已準備好了,我懇求你們以團體之名,去尋找有創意的方法接納這個更新的召喚。

經濟和收入的分配

202. 解決貧窮的結構性原因乃刻不容緩的需要,不僅為了實事求是,急切地改善社會秩序,也因為社會需要得到治療,其病症使社會衰弱和沮喪,此病只能導致新危機。那些應急的福利項目,應視為暫時的舒緩。若窮人的問題不作根治,不摒棄市場的絕對自主權和金融投機,若不抨擊社會不平等的結構性因素,173世界的問題便沒有答案,或就此而言,連任何問題都找不到對策。不平等是所有社會惡的根源。

203. 每個人的尊嚴和公益的追求是大眾的關注,這關注應塑造所有的經濟政策。然而有時候,這關注像是純然的外加附件,為空洞的政治演講稍為補妝,但其實所講的內容欠缺真正全人的發展或視野。那些使這體制生厭的話何其多也!當提出倫理問題時,令人生厭;當呼籲全球精誠團結時,令人生厭;當提及物資分配時,令人生厭;當涉及保護勞工和維護弱小者的尊嚴時,令人生厭;當暗示上有神靈要求持守公義時,令人生厭。另一些時候,上述話題被人拿來修飾自己的言論,卻將話題貶為廉價品。面對這些話題,若持以冷漠的態度,那麼我們的生活和說話都被淘空。經商是一種召叫,且是高貴的召叫,只要從商的人洞悉生命中有更高尚的意義在挑戰自己,這能驅使他們真正地以公益為重,從事服務,努力增加世界的物資,並使物資能流通到所有人。

204. 我們不能再信任市場內看不見的勢力和無形之手。促進均富不僅要求經濟增長,即使經濟轉好,均富還要求決策、方案、機制和過程,專為改善收入的分配、創造就業的機會,以及促進窮人的全人發展而非單純的福利思維。我絕不認同不負責任的民眾主義,當經濟不景而求助時,找到的竟是一劑新毒藥,絕不可如此,比如試圖以減少勞動力來增加利潤,因而使被排擠的人增多。

205. 我祈求天主給我們更多有能力的政治家,擅長真誠和有效的對話,其目標在於根治世界深層的邪惡,並非流於表面而已。政治,儘管常受詆毀,仍是一種崇高的召叫和愛德的最高表現之一,只要它以尋求公益為主。174 我們該深信,愛德「是原則,不光應用在微觀關係上(朋友、家人、小團體中),也應用在宏觀關係(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關係)。」175 我懇求上主賜給我們更多憂國憂民的政治家,真正動情於社會狀況、百姓、窮人生活!至關重要的是,政府首長和金融領導懷有老吾老幼吾幼的胸襟,致力確保所有公民都得到有尊嚴的工作、教育和醫療服務。為何不轉向天主,祈求祂啟發他們的計畫呢?我堅信,對頭上神靈的開放必能帶來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新思維,有助拆除隔開經濟管理和社會公益之間的藩籬。

206. 經濟,正如這希臘原文所指,該是一門藝術,藉以妥善管理我們共同的家,即天下一家,包括整個世界。一個地方所作的每個重要經濟決策必會波及其他地方;因此,政府行事時必須顧及大家共負的責任,無一例外。的確,個別地方所找到的方案愈來愈難去解決全球性的大問題,為此,地方政策要解決的問題大得難以負荷。在這個歷史的契機,如果我們確實想達到健康的世界經濟,便需要更有效的互動方式、適當地尊重每個國家的主權,同時確保所有國家的經濟繁榮,而非幾個國家而已。

207. 任何教會團體,無論多少次高談社會問題或嚴詞批評苛政,但若甘於安逸、不念扶貧、不求新意、不出援手以幫助窮人活出尊嚴、不外出接觸百姓,這個教會團體將有解體的危險。它會掉以輕心在世俗精神中隨波逐流,卻以神業善工、徒然的會議和空談來偽裝自己。

208. 如果有人因我的話感到冒犯,我會回答,我是出於愛和極大的善意而發言,與個人利益或政治意識形態絕對無關。我的話並不發自敵對者或反對者的口。我只關注幫助那些思維上受縛於個人主義、漠不關心和自我中心的人,讓他們從那些貶低人性的枷鎖中釋放出來,達致一種更有人情的、更高尚的、更豐盛的生活風格和思維模式,這種胸襟才使人在世活得有尊嚴。

關注弱勢社群

209. 耶穌是出類拔萃的福傳者,祂本人就是福音,以弱小者自居。(參閱瑪廿五40)這提醒我們基督徒,我們蒙召是為照顧世上脆弱的一群。但在目前盛行的模式裡,只以「成就」和「自力」為重,所投放的資源並不相似要幫助緩慢、弱勢或天資不高的人,使他們在生命中有上進的機緣。

210. 我們的基本路線是靠近新形式的貧窮和弱勢社群,當中我們奉召要認出受苦的基督,儘管這不會給我們帶來實質的即時利益。我想到流浪者、癮君子、難民、土著、愈來愈被孤立和遭遺棄的長者,還有很多其他人。移民群為我是個特別的挑戰,因為我是無邊界教會的牧者,這教會認為自己是眾人的母親。為此,我勸諭所有國家慷慨地開放,毋須害怕失去本土身分,反而顯示有能力開創各樣新式的綜合文化。若能克服令人癱瘓的猜忌,把不同的人融合起來,又讓這融合變為發展的新因素,這樣的城市是多麼美麗啊!若城市在建築設計方面能有充分的空間讓人結合、聯繫、便於彼此認識,這樣的城市是多麼有吸引力啊!

211. 由於不同形式的人口販賣,便出現很多受害者,我一向對此痛心疾首。我多麼渴求我們所有人都聽到天主的呼喊:「你的弟弟在那裡?」(創四9)你那受著奴役的弟兄姊妹在那裡呢?你每天所殺害的弟兄姊妹在那裡:在隱蔽的貨棧?在賣淫集團?拐 用乞討的兒童中?在受剝削無證勞工中?我們不該視若無睹。共謀犯罪之廣超乎我們的想像。這課題牽涉到每個人!這個臭名昭著的犯罪網路已在我們的城市中老樹盤根,而很多人手上沾著血,正因為他們安於逸樂、聽而不聞,淪為沉默的同謀者。

212. 那些遭受排斥、虐待和暴力的婦女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因為多次她們的能力不足維護自己的權益。儘管如此,我們經常見證她們每天都在捍衛和保護脆弱的家人,她們的英勇,叫人敬佩。

213. 在弱勢社群中,教會想以特別的愛和關注去照顧那未出生的孩子,他們是最沒有自衛能力和最無辜的人。今時今日,人們極力否定他們的人性尊嚴,對他們為所欲為,奪去他們的生命,通過多種法案來阻止任何人中途設障。很多時候,人們譏笑教會為維護他們的生命所作的努力,試圖把教會的立場視為意識形態、愚昧和守舊。然而,維護未出世者的生命和維護任何人的人權緊密相連。這關乎信念,即人不論在何種情況、何種發展階段,無時無刻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人總不可淪為工具以解決其他問題,人自身就是目的。當這信念一旦消失,連維護人權的基礎也隨之消失,不管基礎怎樣堅實和持久,從此就會受到當權者任意擺佈。單憑理智就足以確認到任何人性生命,不管是誰的,都有不容侵犯的價值,但如果我們也加上信仰的角度來看,「任何對人性尊嚴的侵犯是向天主呼求報復,又是對人的造物主的侮辱。」176

214. 正因為這信念牽涉到我們的信息的內在一致性,即關乎人性價值的信息,教會絕不隨著人們的期待而改變在這問題上的立場。在這一點上我要完全誠實。這並非一些從屬於所謂改革或「現代化」的事情。問題不在於「先進」與否,而在於不可以奪走人命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可是亦該承認真理的另一面,對於一些在水深火熱中的婦女,我們所做的不足以給予她們充分的陪伴,墮胎被視為快速的方案以了斷她們極度的痛苦,特別是當她們腹中的生命是因姦成孕或是極貧困的結果。在如此痛苦的狀況面前,誰能不動憐憫之心呢?

215. 還有其他弱小及沒有自衛力的存有,它們在經濟利益或肆意剝削前,經常只能任憑擺佈。我指的是整個受造的自然界。我們人不僅受惠於其他受造物,也是他們的管理人。藉著我們的身體,天主如此親密地把我們和周圍的世界聯繫起來,所以當土地沙漠化時,我們能感覺到好像身體有病,當某一物種滅絕時,我們能感到如同痛苦的截肢。

讓我們不要沿途留下一長列毀壞和死亡的痕跡,影響自己和後代的生活。177 幾年前菲律賓主教團喊出來的先知的哀歌,感人肺腑,在這裡,我要將之化為我的呼喊:「各 種各樣的昆蟲,多得令人難以置信,生活在森林裡,各忙各的事。(……)鳥兒在空中飛翔,亮麗的羽毛和不同的鳴叫使翠綠的森林倍添色澤和歌聲。(……)天主給了我們這大地,還有祂特別的創造物,但不是讓我們將之毀滅、化為一片荒涼之地。(……)只不過是一個雨夜,請看那像巧克力一樣的棕色河流,請記著它們正把土地生命的血脈帶到大海。(……)魚兒怎能暢游在下水道一樣的帕西格河,怎能暢游在其他很多被我們污染的河流裡呢?誰把海洋的奇妙世界變成了水底墳場全無色彩和生命呢?」178

216. 我們身為基督徒,像亞西西的聖方濟一樣,雖然弱小,但在天主的愛內卻是強壯的,我們所有人奉召看守和保護那脆弱的世界,而我們和所有的民族都活在當中。

三、公益與社會和平

217. 我們詳盡地講論喜樂與愛,而天主聖言也談到和平的果實。(參閱迦五22

218. 社會和平不可被理解為講和,或純粹不動武,只因為社會的一方強力控制另一方。真正的和平也不可用來作藉口,為了合理化一個使窮人噤聲或安靜的社會架構,因此更多的富人能逍遙地翼庇他們的生活格調,而其他人則必須湊合著過日子。涉及到分配財富、關心窮人和人權的種種訴求,不能在某些幌子之下受到抑制,即紙上製造共識或少數人得享短暫和平的幌子。有人拒絕放棄特權而安享逸樂,但人性尊嚴和公益比那些人的安逸更為重要。當這些價值受到威脅時,必須高揚先知性的呼聲。

219. 和平也不是「純粹避免發動戰事而已,可是此舉卻建基於岌岌可危的權力平衡。和平是經由各方面的努力,日復一日按著天主預定的和諧寰宇,並伴以人間更完美的正義,而塑造出來。」179 總之,和平若非來自全人發展的結果,那就註定崩潰,必會不斷產生新的衝突,和層出不窮的暴力。

220. 每個國家的百姓若願做承擔和負責的公民,而非被當權者操縱的暴民,須提昇他們生活的社會意識。我們不要忘記「負起公民責任是德行,參與政治是倫理義務。」180 然而,要成為一個百姓,則有更多要求。這是每個新世代都必須參與的持續進展:是緩慢和艱苦的努力,要求人對整合的渴求、對成事的意願,即通過發展平和的與多層面的相遇文化而成事。

221. 在和平、正義、友愛內建立一個百姓,有其發展,此發展取決於四個原則,這些 原則與社會每個現實中持續呈現的張力有關,並起源於教會社會教導的支柱,成為「解釋和評估社會現象的基本參考尺度。」

181 從這個角度來說,容我現在闡述這四個具體原則,它們能成為社會生活發展的指引,以及建立一個百姓,並使這百姓靠共享的追求來調和彼此的差異。我這樣做是因為我深信,這四個原則的應用是每個國家和整個世界達致和平的確實途徑。

時間濶於空間

222. 圓滿和局限之間有一種持續的張力。圓滿喚起渴望要將之完全擁有,而局限是我們面前的一堵牆。廣義而言,「時間」與圓滿打交道,並將圓滿表述為一個不斷向我們開放的境界,同時每個個別的時刻則與局限打交道,並將局限表述為一種關閉。人活在開放和關閉兩者之間,前者是指那更偉大、更光明的烏托邦式的未來境界,後者是指每個個別的時刻,前者成為「目的因」不斷吸引我們脫離後者的關閉,人活兩者之間,便要持守平衡。為按部就班建立一個百姓,這裡我們看到第一個原則:時間闊於空間。

223. 此原則讓我們工作的步伐拖慢,但卻穩重,不必過於急功近利,有助我們耐心地忍受困難與逆境,或承受在我們計畫中不可避免的變化。此原則邀請我們接受圓滿和局限之間的張力,更優先著重時間。在社會政治行動中,我們不時地觀察到一些錯誤,其中之一是:將空間和權力凌駕在時間和過程之上。把重點放在空間意味著會瘋狂地試圖把一切集中在當下,想盡辦法去擁有權力和自我肯定的所有空間;這樣會令過程僵化,甚至傲慢地中斷過程。把優先地位給予時間意味著重視過程的啟動而不是擁有空間。時間支配空間,光照空間,讓空間連成一個不斷擴展的、沒有折返可能性的鏈條。接著,我們需要的是把優先地位給予具體行動,這能在社會衍生新的進程,並讓其他能發展進程的人和團體委身投入,直到他們結出果實功標青史。毋須焦慮,但要有清楚的信念和毅力。

224. 有時候我在問,今日世界誰在真正關心衍生建立百姓的過程,以抗衡急功近利的做法,即使這做法可產生容易的、迅速的、短期的政治利益,卻不能提昇人性的圓滿。歷史也許會用羅馬諾.郭迪尼提出的尺度來審判後者:「為正確地評價一個時代,其唯一估量在於問那時代所促進的發展和實現達到甚麼地步,這發展和實現是指向圓滿和真正有意義的人生,當然這人生是按該時代的特色和能力而言。」182

225. 這尺度也適用於福傳,它要求人注意更大的圖畫、開放於合適的過程和關注長遠的發展。主在人世生活中,經常親身警告祂的門徒們,有些事情他們還不能理解,他 們應等待聖神的來臨。(參閱若十六12-13)莠子摻入麥子的比喻(瑪十三24-30)生動地說明福傳的一個要點:敵人會侵佔天國的空間,並播種傷害,但最終敵人被麥子的善良所克服。

合一勝過衝突

226. 衝突不能被忽視或掩飾。我們必須面對衝突。但如果我們總被困在衝突中,就會失去洞察力,視野萎縮,現實也開始破碎。在衝突中,我們失去現實是一體的意識。

227. 當衝突發生時,有些人只是看一看,就繼續走自己的路,好像甚麼也沒有發生過;他們甚麼也不過問,繼續自己的生活。另一些人包攬問題,變成囚犯一樣被困其中;迷失方向,把他們自己的迷茫和不滿投射到制度結構上,因此使合一成為不可能的。但還有面對衝突的第三種方式,亦是最好的方式。就是甘心情願面對迎面的衝突,解決衝突,讓衝突成為新進程這鏈條中的一個環節,「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瑪五9

228. 這樣做有可能在分歧中建立共融,但這只能靠那些高超的人物來實現,他們願意越過衝突的表面,看到他人最深的尊嚴。這要求承認一個不可或缺的原則:建立社會友誼,即合一勝過衝突。因此精誠團結最深、最具挑戰性的意義,是創造歷史,在衝突、緊張、對立的生活環境中能達致多元並賦予生命的合一。這不是選擇一種混合主義,亦非選擇一方吞滅另一方,而是選擇在更高的層次上化解衝突,凡是對雙方有效的和有用的,都須保留。

229. 這來自福音的原則,提醒我們基督使萬有總歸於自己內成為一體:天和地、天主和人、時間和永恆、肉體和精神、個人和社會。在祂內一切合一和好的標記是和平。基督是「我們的和平。」(弗二14)福音信息總是以和平(平安)的問候開始,一直以來,和平是門徒之間的關係的冠冕和肯定。和平是可能的,因為天主已經克服了世界及其不斷的衝突,「因著祂十字架的血立定了和平。」(哥一20)但如果我們更進一步注視這些聖經文本,會發現令差異和解的首要場所就在我們內,在我們的生命中,即使生命常受正與反的分裂的威脅。183 如果心已碎成千萬片,則難以在社會中創建真正的和平。

230. 和平信息不是談判後的和解協定,而是信念,相信聖神帶來的合一能使每個分歧和諧共存。和平信息藉著新穎的和前程有望的綜合,去克服每個衝突。多元是美麗的,如果常能進入修和的過程,並締結一種文化上的約定而導致「融和的多元性」。正如剛果主教團所說的:「我們民族的多元是我們的財富。(……)只有在合一中,通過 心靈的悔改與修和,我們才能在各層面幫助我們的國家發展。」184

現實比觀念更重要

231. 觀念與現實之間亦有一種持久的張力。現實簡單地存在,而觀念則需要付諸實行。兩者之間需要有持續的對話,免得觀念與現實脫節。只沉湎在文字堆裡,或棲身在概念堆和修辭學上,是危險的。所以,第三個原則出場:現實比觀念更重要。這原則不容為現實戴上各種面具:天使形態的純潔、相對主義的獨裁、空洞華麗的辭藻、理想化而非實際的目標、形形色色違反歷史的基要主義、沒有善意的倫理制度、缺乏智慧的學術性論述。

232. 觀念──知性的闡述──為溝通、理解、以及實踐服務。觀念和現實脫節會引發徒然的理想主義和唯名論,其效能最多是用在分類和定義之上,但肯定不會牽涉行動,而催促我們行動的是受理智光照的現實。正統唯名論必須讓路予和諧的客觀性。不然,真相受到操控,如美容品代替真正的健身護理。185 有些政治家──甚至宗教領導人,自以為他們的提案那麼清楚,那麼有邏輯性,便不明白為甚麼人們不理解、不追隨他們。或許這是因為他們陷在純觀念堆裡,最終把政治或信仰貶低成華麗辭藻。另一些人把純樸置諸腦後,引入一種大多數人都感到很陌生的推理。

233. 現實比觀念更重要。這原則配合聖言的降生和聖言的實踐:「你們憑此可認出天主的神:凡明認耶穌為默西亞,且在肉身內降世的神,便是出於天主。」(若壹四2)現實原則,即一個話語變成有血有肉的事實,同時勉力如此一做再做,這現實原則對福傳是必要的。它幫助我們明白教會史就是救恩史;它幫助我們銘記那些將福音栽植到文化中的聖人,他們把福音傳到各民各族的生活上;它幫助我們收割教會跨越兩千年豐盛傳統的果實,而不自詡提出一個與這寶藏無關的思想體系,就好像我們想要再發明福音一樣。同時,這原則催迫我們言教身教,履行公義和愛德,讓言結出果實。若言出不行、言不落實,就是在浮沙上建屋,就是停留在純觀念堆之中,最終陷於孤芳自賞、高抬理論的境況中,一片死氣沉沉、徒勞無益。

整體大於部分

234. 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間存在著一種固有的張力。為避免淪為井底之蛙,我們須放眼全球,同時也要關懷本土,好能腳踏實地。兩者相得益彰,而非兩極化。在此廂,人們被捲進抽象的世界,事事全球化,處處尾隨他人,國外的月亮總比較圓,按時按候就要驚訝和鼓掌一番。在彼廂,他們變得像民俗博物館,一個隔離的鄉土世界,事事 因循,處處守舊,面對新事物的挑戰總提不起勁,天主賜予的美稍為出了界線便欣賞不了。

235. 整體大於部分,也大於各部分的總和。所以,舉凡有局限的和特別的問題,不必執著。我們要不斷擴展我們的視野,以大眾更受益的福祉為依歸。可是,要達成此事而不卑不亢,自己的根要更深地扎入肥沃的土壤和家鄉的歷史,那是天主給的禮物。從小處著手,以身邊的事開始,但遠景要更廣更闊。當人全心全意融入一個團體時,不必放棄固有的氣質或隱藏其身分,對新事物不必予以取消,反而吸納其動力助長自己的發展。全球化不扼殺本土化,本土化不荒廢全球化。

236. 我們的模式不是球體,球體不大於其部分,球體上的每一點與其中心的距離皆相等,點與點皆均等無異。相反,我們的模式是多面體,它反映出各部分向同一方向滙聚,每一部分又保留其獨特性。牧靈和政治活動一樣,設法把每一部分的最優秀之處,聚攏在這多面體內,當中便有空間給窮人及他們的文化、他們的憧憬和潛力。即使有人因犯錯而成為可疑的,他們也能有所貢獻,這點不容忽視。在宇宙的秩序內,各民族的滙聚使他們的個別性得以保持。社會奉行公益,當中人人匯聚一起,人人皆有立足之地。

237. 為我們基督徒而言,這原則也指出福音的總體性或整合性,而福音由教會傳遞給我們並派遣我們去宣揚。福音的圓滿和豐富融合學者和工人、商人和藝術家,簡而言之,融合所有的人。每個民族按其天賦方式接受整部福音,並藉著祈禱、友愛、正義、奮鬥、慶典等不同的表達而體現出來。喜訊就是天父的喜樂,祂不要任何一個子女喪亡,這就是善牧的喜樂,祂找到丟失的羊,把羊帶回羊棧。福音是讓麵糰發酵的酵母,是山上的城,它的光輝照亮所有民族。福音的固有的整體性原則:福音常是喜訊,直到傳揚給所有民族,直到治癒並強化人類仁愛的每個層面,直到把所有的男女都帶到天主國度一起坐席。整體大於部分。

四、社會對話作為對和平的貢獻

238. 福傳也涉及對話的途徑。就今日教會而言,為了促進全人發展,追求公益,教會須在三個領域上,以突顯對話的功能:與國家對話、與社會對話(包括文化及科學對話)、與不屬天主教的其他信眾對話。在每個情況下,「教會在信仰的光照下發言」,186 貢獻出兩千年的經驗,心裡牢記著人類的命脈和種種苦難。這信仰之光超越人的理性,對非信徒來說,也是有意義和具啟發性的,並激發理性去拓展視野。

239. 慈母教會宣揚「和平的福音」(弗六15)而她希望與所有的國家當局和國際性理 事會合作,保衛這浩大的全球福祉。新福傳號召每位已受洗的人,藉著宣講耶穌基督,祂自身就是和平(參閱弗二14),會獻身成為和平的締造者,與修和生活的可信見證人。187 在特別重視對話的文化裡,對話自然成為相遇的形式,這也是成熟的時機,要設計建立共識與協議的方式,旨在達成一個公義的、反應敏捷的、包容的社會。在這個過程上,主要的創始人、歷史性主體就是廣大的人民,包括他們的文化,而非某一階層、少數族群、一小撮人或社會菁英。如果計畫只由幾個人為少數人制定,或由一小撮敢言的有識之士聲稱為所有人發言,這樣的計畫我們並不需要。這是關乎同意一起生活,一種社會和文化公約。

240. 保衛並促進社會公益是國家的責任。188 基於權力下放和精誠團結兩大原則,並全力承擔政治對話和共識的達成,國家扮演基本的角色,責無旁貸,致力於所有人的整合發展。目前這角色,就社會而言,要求虛懷若谷的態度。

241. 教會既與國家又與社會對話,在過程中,教會並沒有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案。連同社會各階層,在回應每個人的尊嚴和公益的項目當中,教會支持那些最佳項目。教會這樣做時,便清晰地倡議人生命的基本價值和信念,而這些信念可在政治活動中體現。

信仰、理性和科學之間的交談

242. 科學與信仰的交談也屬於福傳事工中為和平的服務。189 鑒於實證主義和科學主義「拒絕承認,在實證科學之外,尚有其他方式能有效地獲取知識」,190 教會薦舉另一個途徑,這要求兩全其美的綜合,一方面負責地運用符合實證科學的方法,另一方面又可將之結合於其他知識領域,如哲學、神學、甚至信仰本身,這信仰提昇我們,超越自然和人的領悟,而達致奧跡層面,信仰不懼理性,反而尋求並信任理性,因為「理性之光和信仰之光都來自天主」,191 不能互相抵觸。福傳密切關注科學的進步,願意以信仰之光和自然律之光去照明科學,為使科學的進步持續地尊重人,不論人身處在生命的任何階段,都是中心且包含至高的價值。交談既打開思維的新視野,又擴展理智的種種可能,幸得交談,整個社會得益良多。這也是尋求和諧與和平的途徑。

243. 科學的發展確令人驚嘆,教會絕無意阻止,反而因著明認天主給人類心智賜下巨大的潛能,便高興起來,甚至欣悅無比。每當科學以嚴謹態度專注在其特殊研究領域,因而得出理性不能駁斥的結論時,信仰並不與之產生矛盾。信眾也不能聲稱一個有吸 引力、卻未充分驗證的科學意見與一個信條,享有同樣的分量。有時候,一些科學家走出其界限,作出科學專長以外的陳述或聲明。可是,在這種情形,我們要討論的問題就不是關乎理性本身,而關乎某種意識形態,此種意識形態有礙達致正統、祥和、有產值的交談。

基督徒合一的交談

244. 委身於基督徒合一是迎合主耶穌的祈禱:「願眾人都合而為一。」(若十七21)基督徒信息會大大增強。假如基督徒能克服他們之間的分裂,教會能意識到「圓滿的大公性屬於教會特色,也屬於其子女,當中有一些雖以洗禮加入教會,卻處於分離狀態未與教會完全共融。」192 切勿忘記我們都是在旅途上的朝聖者,彼此並肩而行。因此必須真誠信任我們的朝聖夥伴,擱下所有懷疑和不信任,把目光轉向大家都在尋求的和平、天主聖容所煥發的和平。信任他人是一種藝術,和平是一種藝術。耶穌告訴我們:「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瑪五9)我們擔起這項任務,實現於我們之間,便會應驗古先知的預言:「他們會把自己的刀劍鑄成鋤頭。」(依二4

245. 從這個角度來說,基督徒合一的運動可看成是對人類大家庭合一的一項貢獻。全球主教會議中,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巴爾多祿茂一世和聖公會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斯的親臨,是來自天主的真正賞賜和珍貴的基督徒見證。193

246. 基督徒分裂導致的嚴重的反見證,特別是在亞洲和非洲,因此尋求合一途徑更成為當務之急。這兩大洲的傳教士經常提到基督徒分裂的醜聞所引起的批評、抱怨和嘲諷。只要我們專注於我們所分享的信念,只要我們記著真理等級性的原則,我們必會向前推進,明確地邁向共通的表達,有利宣講、服務和見證。百姓當中尚未領受耶穌基督福音的人,多不勝數,我們不能無動於衷。因此,委身於合一運動有助他們接受耶穌基督,這委身不再只是外交手腕或強迫就範,而是不可或缺的途徑以邁向福傳。基督徒分裂的徵兆假如出現在受暴力蹂躪的國家,彼此的衝突便會火上加油,然而他們原應是和平的酵母。其實能使我們合一的重要事情何其之多!如果我們確實相信聖神無拘無束的作工,我們就能互相學習!這並非只是對他人有較好的資訊而已,更是收穫聖神在他們內的播種,這也是賜給我們的禮物。舉一個例子,與東正教弟兄姊妹的交談,我們天主教的信徒有機會學習更多有關主教們團結一起的意義和他們的主教會議經驗。通過交換禮物,聖神能引領我們更圓滿地進入真理和美善。

與猶太教的關係

247. 我們對猶太民族須另眼相看,因為上主從來沒有廢除與他們所訂的盟約,「上主的恩賜和召選是決不會撤回的。」(羅十一29)教會偕同猶太人共享聖經中很重要的經卷,教會看待盟約子民及其信德,如同她自身基督徒身分的神聖根基之一。(參閱羅十一16-18)我們身為基督徒,不能把猶太教看成一個外來的宗教,也不能把猶太人歸類為那些被召放下偶像而服事真天主的人當中(參閱得前一9)。偕同猶太人,我們相信唯一的天主,祂在歷史中實施奇工偉跡,也偕同猶太人,我們接受天主啟示的話語。

248. 與以色列子女的交談和交友是耶穌門徒生活的一部分。友誼一方面在我們之間增長,另一方面使我們沉痛地和真誠地遺憾他們所受的可怕迫害,特別那些涉及基督徒的,不論過去的或現在的。

249. 天主繼續在舊盟約的子民中間工作並展示智慧的寶藏,這智慧是從他們與聖言相遇所流溢出來的。為此,當教會領受猶太教的價值也會受到智慧滋養。在此廂猶太教無法接受一些基督徒的信條,在彼廂教會宣揚耶穌是主和默西亞也是責無旁貸的,可是雙方仍有相得益彰的空間,可以一起閱讀希伯來文聖經,彼此協助發掘天主聖言的寶庫。我們還能分享很多倫理信念,及共同關注正義和民族發展。

宗教交談

250. 與非基督徒宗教的交談須以開放態度為主,建基在愛和真理之上,儘管會遇到各種阻礙和困難,特別是雙方各式各樣的基要主義。宗教交談是世界和平的必要條件,所以也成為基督徒與其他宗教團體的責任。交談首先是談人的存在,或簡言之,如印度主教團所言,交談就是「開放和分享,不論是喜樂或痛苦。」194 這樣,我們學習接受他人及其生活、思維及講話的方式。然後,我們大可攜手履行服務公義與和平的責任,這應成為我們所有交流的一個基本原則。交談本身以尋求社會和平與正義為依歸,超出所有純然實際的考量,交談本身是一種道德的承諾,旨在塑造出嶄新的社會環境。勉力處理一個具體議題能成為一個進程,當中藉著相互聆聽,雙方都能得以淨化和相得益彰。由此,這番勉力也顯示愛和真理。

251. 交談常要友善和真誠,當中不忘交談和宣講不可分的聯繫,如此會使教會維持並加強與非基督徒的關係。195 輕率的宗教的混合(syncretism),最終可造就一些人採取極權姿態,他們自以為是,對超然的價值,既不尊重,亦不精通。真正的開放在於堅定不移地持守自己最深的信念,通透自己的身分,樂於成為自己,同時「以開放的態度理解對方」,又「深知交談可使雙方獲益良多。」196 若將開放貶為陽奉陰違的外 交,便不中用了,因為,說「是」只為諂媚,以免麻煩,但此舉形同欺騙。原先我們想將自己領受的福祉慷慨地與對方分享,如今諂媚對方,便等同拒絕分享。福傳與宗教交談,絕不對立,反而相輔相成。197

252. 在這個世代裡,我們和伊斯蘭教信眾的關係變得甚為重要,因為,他們目前顯著地分佈在許多傳統基督宗教國家,既可自由地禮拜,又可完全成為社會的一部分。他們「宣認持守亞巴郎的信仰,同我們一樣地欽崇唯一的、仁慈的、末日要審判人類的天主。」198 我們切勿忘記這點。伊斯蘭教的聖卷保留了基督宗教的一些訓誨,他們深深敬重耶穌和瑪利亞,此外,穆斯林的會眾,不分男女老少,都花時間每天禱告,並忠信地參與宗教儀式,此事有目共睹,令人欽佩。他們中有許多人深信,生命整體地來自真神並朝向真神。他們也明認有需要回應真神,修德立品,寬心待人,對至貧者,慈悲為懷。

253. 為了持續與伊斯蘭教的交談,務須給予每位有關人士適當的培育,他們不但因此能紮實地、喜樂地鞏固自己的身分,而且也能承認他人的價值,重視他們訴求背後的顧慮,對共享的信念加以闡明。我們基督徒應以愛和尊重接納我們國內的穆斯林移民,就如我們希望在伊斯蘭傳統的國家得到同樣的接待和尊重。我祈求並謙卑地懇請上述國家給予基督徒崇拜和實踐信仰的自由,即依照伊斯蘭信徒在西方多個國家享有的自由!基要派的暴力事件令人不安,面對這些事件,我們對真正伊斯蘭信徒仍懷著尊重,這尊重應使我們避免出於義憤而以偏概全,因為真正的伊斯蘭教及其古蘭經的本意是反對任何形式的暴力。

254. 仰賴天主仁慈的主導,非基督徒若忠於自己的良心,能「因天主的恩寵而成義」,199因此得與「耶穌基督的巴斯卦奧跡相聯合。」200 可是由於聖化恩寵的聖事幅度,天主在非基督徒內的妙工,傾向在他們內產生標記、儀式、神聖的表達,這些表達相應地帶領他人進入團體的經驗,共同踏上走向天主的旅程。201 雖然他們尚缺少基督所建立的聖事的含義與功效,但聖事能成為由聖神興起的途徑,足以使非基督徒從無神論倡導的內在主義,或從純個人的宗教經驗中,釋放出來。同一的聖神從各處帶來各種形態的實用智慧,幫助子民忍受磨難,在更廣義的平安與和諧中生活。身為基督徒,我們也能從這許多世紀積累的寶藏中受益,幫助我們更好地活出信仰。

宗教自由脈絡中的社會交談

255. 主教會議的主教們談到尊重宗教自由的重要性,視之為基本人權。202 這包括「選擇個人判斷為真的宗教的自由,並能公開宣示自己的信仰。」203 健康的多元化,在乎真誠地尊重彼此的差異性和珍惜它們本來的面貌,不企圖將宗教轉化為私人的事情,或使宗教在個別的良心中安靜地縮約為含糊不清的事,或把宗教困在教堂、會堂、清真寺的區域內。實際上,這是一種新形式的歧視和獨裁。對不可知論者或無信者的少數群體儘管要予以尊重,但這尊重不應當隨意地強加於人,以致不容信徒居多的群體發言表達其信念,或罔顧宗教的豐富傳統。從長遠來看,這樣做會增添恨意,不利忍耐與和平。

256. 當考慮到宗教對公共生活的影響時,人必須區分宗教的不同實踐方式。在談到宗教的缺點時,知識分子和新聞從業員所做的評論,經常降格至粗魯和膚淺的評論,顯示他們沒法瞭解,並非所有信者或宗教領導人都是一樣。一些政治家趁機利用混亂來合理化歧視行為。在另一些時候,一些反映宗教信念的作品受到鄙視,他們忽視事實,其實宗教經典在每一時代都有其意義,並有持久的力量,打開新的視野,激發思維,拓展心靈。這種鄙視是出於某種理性主義的短視。只因為一些著作具有宗教信仰的背景而加以駁斥,是合理和開明的做法嗎?這些著作儘管沾上宗教性象徵標記與教義色彩,但包含深層的人文主義原則,它們具有理智上的某些價值。

257. 身為信徒,我們也覺得很接近那些自以為不屬於任何宗教傳統,卻真誠尋求真、善、美的人,我們相信真、善、美在天主內有最高的表達,而且是源自天主。我們認為在維護人的尊嚴,在建立民族間的和平共存,和在保護受造界時,他們是寶貴的盟友。新的阿勒約帕哥山崗(Areopagus 譯按:參看宗十七19),猶如外邦人的庭院,是「信者與無信者能勉力交談,討論道德、藝術和科學的各種基本課題,討論對超越的尋求。」204 這也是在我們動亂不安的世界裡走向和平的途徑。

258. 從一些對人類未來極為重要的社會課題開始,我已盡力再一次清楚表明福音信息具有責無旁貸的社會幅度,並盡力鼓勵所有的基督徒用他們的話語、態度與行為去彰顯出來。

 

第五章

充滿聖神的福傳者

259. 充滿聖神的福傳者,其意是指福傳者毫不畏懼地向聖神的妙工開放。在五旬節,聖神使宗徒們走出自己,並把他們轉變為天主奇妙工程的先驅,賦予能力向每個人以聽者的方言講話。聖神在任何時間和地方,都賜予我們勇氣來宣揚福音的新意,甚至是遭到反對時,仍不乏膽識(parrhesia)。讓我們以祈禱為堅穩的根基,今天就呼求祂,因為沒有祈禱,我們的一切作為就會徒勞無功,我們的信息就變得空洞無物。耶穌要求福傳者不僅用語言宣報喜訊,尤其讓天主親臨以轉變生命。

260. 在這最後一章,我無意提供基督徒靈修的綜合,或探索信仰內大課題,如祈禱、朝拜聖體或禮儀慶典。關於這些課題,我們已經有來自教會訓導的珍貴資料和傑出作者的著名作品。我不會替換或再雕琢這些珍寶。我只希望就新福傳的精神提出一些反思。

261. 每當我們說某事「沾上靈氣」時,通常是指在其內的一些推動力,能鼓勵、激發、滋養、賦予個人和團體活動的意義。充滿聖神的福傳有別於執行一系列任務,後者在乎盡責而已,而不在乎個人的志趣或意願。我多麼渴望能找到恰當的言辭,為福傳的新篇章挑起熱情,福傳充滿熱忱、喜樂、慷慨、勇氣、無邊的愛與吸引力!我知道鼓勵話語總是說不夠的,除非聖神的火在我們心中燃燒。充滿聖神的福傳是聖神帶領的福傳,因為聖神是教會的靈魂,而教會蒙召宣揚福音。在我作出靈修性的鼓勵和建議之前,我再次祈求聖神。我懇求祂降臨並更新教會,激發並催迫教會勇敢地出去外展,向萬民福傳。

一、更新傳教動力的一些動機

262. 充滿聖神的福傳者是集祈禱與工作於一身。若高談神祕概念卻沒有在社會和傳教上作結實的外展,這對福傳毫無幫助。同理,論文也好,社會或牧靈上的實踐也好,若缺少能轉化人心的靈修,都是無濟於事。這些單向度、不全面的建議只可觸及幾個團隊,也顯得沒有能力向外發光,因為它們肢解福音。我們需要能力以耕耘心靈空間,因為基督信仰要在心靈空間內給予承擔和行動的意義。205 朝拜聖體、求教知心的聖言、與主懇談,都是寶貴時刻。若不給予充分的長度,我們工作的意義很容易被淘空;因疲乏和困難,精力會流失,熱忱會冷卻。教會迫切地需要祈禱的深呼吸,我高興地得悉在每個層面有愈來愈多的團體為此勉力,他們專心祈禱和代禱、聖言頌讀、不斷朝拜聖體。儘管如此,「我們必須抗拒誘惑以免靈修偏向私密化和個人化,這類靈修不符合愛德的要求,談不上道成肉身的含義。」206 這裡總會有風險:以一些祈禱時刻 為藉口不委身於使命;私密化的風格能導致基督徒在靈修的一些虛假形態上,尋找避難所。

263. 讓我們銘記初期的基督徒和歷史上許多的弟兄姊妹,他們在宣講福音時滿懷喜樂、不屈不撓的勇氣和熱情。現在一些人自我安慰說,事情不再像以前那麼容易了;然而我們知道當年羅馬帝國不利福傳、不利正義奮鬥、不利捍衛人的尊嚴。歷史的每個階段都不僅有人的缺點、自我陶醉、自滿和自私、還有掠奪人心的私慾偏情。這一切在各式各樣的掩飾下總是存在著;是出於人的局限,而不是來自獨特的狀況。那麼,我們不要說今天事情更難;它們只是不同。且讓我們也向我們的先聖先賢學習,他們勇敢面對了自己時代的困難。所以,我建議我們默禱片刻,為重新發現能幫助我們在今天效法他們的一些動機。207

知遇耶穌及其拯救之愛

264. 福傳的首要原因是我們已領受耶穌的愛,以及體驗到祂的救恩,這經驗催迫著我們更深地去愛祂。可是,若不感到需要向人談論心愛的耶穌、不介紹祂、不讓人認識祂,何愛之有?如果我們感覺不到心內強烈渴望要分享這愛,那麼我們便要堅持不懈地祈禱,求祂再次感動我們的心靈。我們每天都需要祈求祂的恩寵,懇求祂開啓我們冰冷的心,搖醒我們不冷不熱和膚淺的存在。捧著開啓的心站在祂面前,就讓祂看著我們,我們明白那愛的注視,是納塔乃耳在那天瞥見的注視,當時耶穌向他說:「我看見了你在無花果樹下。」(若一48)站在十字架前,或跪在聖體前,或只是在祂面前,這是多麼好啊!當祂再次觸動我們的生命,並催迫我們去分享祂的新生命時,對我們有多好!之後要發生的就是「我們講我們所看到和聽到的。」(若壹一3)為了做好福音的分享,最佳的鼓勵來自以愛來默觀福音,流連在字裡行間,用心去閱讀它。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方式接近福音,我們會驚訝到福音之美,常為之振奮。但若要事情如此發生,便須回復默觀的精神,這能幫助我們常新地意識到一份寶藏托付給我們,促進我們的人性,和有助善度新生。我們能給別人的,沒有比這更寶貴的了。

265. 耶穌的整個生命及其生活之道,即與窮人的交往、祂的作為、祂的正直、祂每天簡單的慷慨施予、祂最後的整全自我交付,這一切都是寶貴的,並向我們的個人生命道出祂神聖的奧跡。每當我們對祂再知再遇時,我們會變得信心十足,且意會到其他人確實也需要這知遇,儘管他們未及認出祂:「我就將你們所敬拜而不認識的這位,傳告給你們。」(宗十七23)有時候,我們失去傳教熱忱,是因為我們忘記福音回應人的最深需要,忘記人受造是為接受福音要帶給我們的福祉:與耶穌的友誼和對弟兄姊妹的愛。如果我們成功地將福音的主要內容,通過美充分地表達出來,這信息肯定 會回應人內心最深的渴求:「傳教士深信,藉著聖神的妙工,不論個人或民族,都有一個期望,即使毫不經意的,那是期望認識真理,此真理關乎天主、人、以及如何從罪惡和死亡中獲得的釋放。傳教士宣揚基督的熱情來自其信念,即必須實現那個期望。」

266. 基督的友誼及其信息是通過經驗才品嚐得到,而傳教的信念要靠這經驗的不斷更新來支持。福傳要熱烈,但難以持之以恆,除非藉著個人的體驗,我們深信不疑,認識耶穌與不認識耶穌絕不一樣,與祂同行和盲目前行絕不一樣,聽到祂的話和不知道祂的話絕不一樣,默觀祂、朝拜祂、在祂內享有平安和不如此做絕不一樣。努力以福音建造世界和單靠我們自己的機智是絕不一樣。我們深知偕同耶穌,生命變得更富饒;偕同祂,我們較從容地在一切事上找到意義。這就是我們福傳的理由。真正的傳教士自會不斷成為門徒,深知耶穌與他同行、對他講話、和他同聲同氣、一起工作。傳教士感到活生生的耶穌和他共同置身傳教事業中。除非我們在傳教委身的核心中看到祂的臨在,否則我們的熱情很快就會減退,我們再不能肯定我們傳遞的是甚麼;我們缺乏活力與激情。一個沒有信念、沒有熱情、沒有把握、不活在愛內的人,對誰都沒有說服力。

267. 我們與耶穌結合,一起尋求祂所尋求的,愛祂所愛的。最終,我們所尋求的是父的光榮;我們生活和行動,「為頌揚祂恩寵的光榮。」(弗一6)如果我們願意完全地和堅定地奉獻自己,我們需要把其他動機放下。在一切我們要做的事情,背後有確定的、最深的、最大的動機、最終的原因和意義:耶穌在生命的每一刻尋求父的光榮。作為子,祂「在父懷裡」(若一18)永遠喜樂。如果我們是傳教士,這主要是因為耶穌告訴我們:「我父受光榮,即在於你們多結果實。」(若五18)我們傳播福音,乃超出自己的喜好和興趣、知識和動機,全為了將更大的光榮,歸於那愛我們的父。

心神歡躍成為子民

268. 聖言也邀請我們認識到我們是一個子民:「你們從前不是天主的人民,如今卻是天主子民。」(伯前二10)為成為人靈的福傳者,我們要開發屬神的品味,品嚐與民共甘苦的生活,並要從中發現這本身就是樂上加樂的源頭。傳教固然對耶穌燃起熱愛,同時也對祂的百姓燃起熱愛。當我們站在被釘十架的耶穌面前時,便看到祂愛之深處,那裡我們獲得提昇和支持,但同時,如果我們沒有瞎了眼,便開始覺察到耶穌的注視,祂的眼神燃燒著愛,不斷伸展,及至擁抱祂所有的子民。我們再次認識到,祂要使用 我們更接近祂所愛的百姓。祂從祂的百姓中間揀選我們,派遣我們走向祂的百姓;沒有這份歸屬感,我們無法理解我們最深層的身分。

269. 耶穌自己是這種福傳方法的楷模,祂帶領我們進入百姓的內心。祂對每個人都表示親切,能默想祂這份親切,何其美哉!如果祂向某人講話,祂就以深深的愛和關懷看著他們的眼睛:「耶穌定睛看他,就喜愛他。」(谷十21)我們看到祂是多麼平易近人:當祂走近那盲人時(參閱谷十46-52),當祂和罪人一起吃喝時(參閱谷二16),當祂不擔心被人認為是一個貪饕嗜酒的人時(參閱瑪十一19)。我們看到祂的靈敏:容許罪婦傅抹祂的腳(參閱路七36-50),在深夜接待尼苛德摩(參閱若三1-15)。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完全是整個生活之道的高峰。深受祂榜樣的感動,我們想要完全進入社會結構中,分享所有人的生命,聆聽他們的關注,他們有需要時,便施予物質和精神的援助,與喜樂的一同喜樂,與哭泣的一同哭泣,與人攜手,為建立新世界我們獻身。但我們這樣做不是出於本分,也非視之為累人的職責,而是由於個人決志的結果,決志給我們帶來喜樂,為我們的生命賦予意義。

270. 有些基督徒與主的創傷保持距離,有時候我們會受到誘惑成為他們一分子。然而,耶穌要求我們去接觸人類的悲傷,去接觸他人受苦的肉軀。祂希望我們會放棄尋找個人或團體的避難所,而避開人間疾苦的漩渦。反之,祂希望我們進入他人生活的實況,體認溫柔的力量。每當我們這樣做時,生活雖倍添麻煩,卻顯得多彩多姿,因而強烈經驗到甚麼是百姓,甚麼是成為百姓的一分子。

271. 的確,與世界打交道時,我們受到叮囑為我們的希望提出理由,我們不是敵人只顧批評和譴責他人。我們領受的叮囑相當清晰:「要以溫和、以敬畏之心答覆」(伯前三15),「如若可能,應盡力與眾人和睦相處。」(羅十二18)我們還受到叮囑要「以善勝惡」(羅十二21),和「應向眾人行善。」(迦六10)切勿自命不凡、勝人一等,反而應該「存心謙下,彼此該想自己不如人。」(斐二3)主的宗徒得到「全民眾的愛戴。」(宗二47;四2133;五13)顯然地,耶穌不想我們做傲視同儕的大人物,卻要俯首甘為百姓。這不是教宗的一個構想而已,或牧靈抉擇中的一個項目;而是天主聖言所蘊含的指示,非常清晰的、直接、具信服力,毋須解釋的指示,因為解釋可能會削弱其挑戰我們的力度。讓我們將之生活出來,「毋須註釋」(sine glossa)。我們這樣做,便明白傳教喜樂在於與天主的忠信子民分享生命,如同我們努力在世界的中心燃起火來。

272. 愛是一股屬神力量,使眾人──甚至那不愛他人的人,「在黑暗中行走」(若壹二11),「存在死亡內」(若壹三14),「不認識天主」(若壹四8)與天主完全結合。本篤十六世曾說過:「對近人視而不見也會使我們瞎眼見不到天主」,209 到最後,那 愛是唯一的光,「能常常照亮已經昏黑漸暗的世界,並給予我們保持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勇氣。」

210 當我們生活出一種與人親近、尋求他人福祉的靈修時,我們的心會向天主最好最美的恩賜完全敞開。每當我們在愛內與另一個人相遇時,我們對天主就多一些新領悟。每當我們張開眼睛明認他人時,我們就在信德的光照和對天主的認知中成長。若我們願意在靈修生活上進步,那麼,我們必須一直是傳教士。福傳工作豐裕我們的心靈;開拓我們的靈性境界;使我們對聖神的妙工愈來愈敏銳,福傳工作帶我們超越局限的精神建構。一位獻身的傳教士體驗到的喜樂,就如自己是湧出涼水、令人清新的源頭一般。有些人在尋求他人的福祉、期望他人幸福時,便樂在其中,只有這些人才能成為傳教士。這種心靈的開放是喜樂的源頭,既然「施比受更有福。」(宗二十35)一旦我們逃避、躲藏、拒絕分享、停止給予、離不開自己的安樂窩,我們並不因此活得更開懷。這樣的生活不啻於慢性自殺。

273. 我的傳教使命就是活在百姓當中,這使命不只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或我能取下來的一個徽章;這使命不是一個「額外的事物」或生命中的另一個片段。相反,我不能將傳教使命從我的存在中連根拔起,除非我想毀滅自己。在這世上我就是傳教使命;我是為此而在這世界上。我們應視自己被傳教打上印章、甚至是加上標籤的,這傳教帶來光明、祝福、活力、提昇、治癒和釋放。在周圍的人中,我們開始見到有情有義的護士、有情有義的教師、有情有義的政治家,一班情義之人,他們從心底裡選擇與他人、為他人而共活。可是,我們一旦把工作從私人生活分開,一切都會變得灰暗,我們總是追求受認可,或堅持自己的需求,我們不再是百姓。

274. 如果我們要想與他人分享生命,慷慨地付出自己,便須體認到人人都堪當接受我們的施予。此不在於他們的外表、能力、語言、思維的方式,亦不在於可能得到的任何滿足,而是因為他們是天主本身的傑作,祂的創造。天主按自己的肖像創造了那人,他或她反映一部分天主的光榮。每個人都是天主無限憐愛的對象,祂親身臨在他們的生命中。耶穌在十字架上為那一個人奉獻了祂的寶血。無論外表如何,每個人都非常神聖,值得我們去愛。所以,如果我能幫助至少一個人過更好的生活,那已證明我生命的奉獻是值得的。成為天主忠信的百姓是一件美妙的事。當我們拆掉牆壁,心裡充滿人的面容和名字的時候,我們就達到成全了!

復活基督及其聖神的奇妙化工

275. 在第二章中,我們反省到,凡缺乏深度靈修的人,會墜入悲觀主義、宿命論和不信任之中。有些人不為傳教獻身,因為他們認為甚麼也改變不了,付出努力是毫無用處的。他們想:「如果我看不到重大的成果,何必要放下自我、安逸與享樂呢?」持這態度的人不可能成為傳教士。他們的想法只是一種居心不正的藉口,甘願滯留在舒 適、懶惰、渾渾噩噩和空虛的自私中。這種態度只會自取滅亡,因為「沒有希望,便活不下去,因為生活將變得毫無意義和無法忍受。」211 如果我們認為事情不會改變,我們要想一想耶穌基督已經戰勝了罪惡與死亡,如今充滿權能。耶穌基督真的活著。換句話說,「假如基督沒有復活,那麼,我們的宣講便是空的。」(格前十五14)福音告訴我們,當初期的門徒出去,到處宣講時,「主與他們合作,並證實所傳的道理。」(谷十六20)同樣的事情也在今天發生。我們受邀請去發現、去體驗。復活和光榮的基督,是我們望德的水泉。傳教使命是祂交託給我們的,在履行使命遇有需要時,祂絕不坐視不管。

276. 基督的復活不是一件停留在過去的事件;它有貫穿這世代的生命力。在看來只有死亡的地方,一些徵兆會躍然跳出、告知四方:復活仍在。這是勢不可當的力量。天主經常看來不存在:環顧周遭,常有根深蒂固的不義、邪惡、漠視與殘酷。然而,同樣真實的是,在黑暗之中,新事物總是吐出生命嫩芽,遲早會結出果實。在被夷平的土地上,生命破土而出,頑強且攻無不勝。無論事情多麼黑暗,善總會再現和漫延。美在世上每天重新誕生,它穿越歷史的風暴而轉型、復活起來。許多價值總趨向在新的化身下再次出現,人類一次又一次絕處逢生。這就是復活的力量,所有去傳福音的人都是這力量的工具。

277. 與此同時,新困難接踵而來:失敗的經驗和人性的軟弱所帶來很多的痛苦。我們都從經驗得知,有時候一項任務不會帶給我們期待的滿意,成果很少,改變很慢,我們都禁不住日益倦怠。然而,出自倦怠而暫時放低手臂與從此放手不管並非一樣。這放手的緣由來自長期慣性的不滿和靈魂枯乾的懈怠。也可能發生的是,我們的心因奮力掙扎而感疲乏,因為我們最終給自我迷住,迷在追求名利,渴望認同、掌聲、報酬和地位。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並非低垂手臂,而是掌握不了所追尋的,復活不在那裡。在類似的情況下,福音儘管是這世界能發放的最美信息,卻被埋葬在一堆藉口之下。

278. 信德也是指一直信奉天主,信奉祂確實愛我們,信奉祂是活的,信奉祂有奧祕的能力介入,信奉祂對我們不離不棄,和信奉祂以德能和無限創造力在惡中帶出善來。這意指信奉祂常常勝利地前進,在歷史中與那些「蒙召、被選和忠信的人」同行(默十七14)。讓我們一起信奉福音,它告訴我們天主的國已臨現世界,並在這裡和那裡以不同的方式成長:像那長成大樹的小小種子(參閱瑪十三31-32);像那讓麵糰發酵的酵母(參閱瑪十三33);像那在莠子中間生長的好種籽(參閱瑪十三24-30)和總能欣悅地讓我們驚嘆。天國就在這裡,它常返回、掙扎以更新繁榮。基督的復活在各處召喚新世界的種子;即使它們被剪裁,還會繼續生長,因為復活已經不著痕跡地編織 進歷史的結構中,耶穌復活沒有失效。在活生生的望德遊行中,我們千萬不要停留在此邊緣上!

279. 因為我們不常常看到這些種子生長,我們需要一種心靈上的氣定神閒,深信天主能在任何狀況中,甚至是在明顯的挫折中行動:「我們是在瓦器中存有這寶貝。」(格後四7)這種氣定神閒經常被稱為「一種對奧跡的感應」。它涉及確切的認知,肯定所有在愛內把自己託付給天主的人都會結出好果子(參閱若十五5)。這種豐產經常是看不到的、隱藏的和無法統計的。我們相當有把握,知道我們的生命將是豐盛的,毋須說出如何、或地點、或時候。我們可以確定不論是愛的行動或真誠關懷他人的行動,無一會白費。不論為天主而愛的行為,或慷慨的努力,或痛苦的堅忍,無一會白費。這一切如同一股生命力,環繞著世界。有時候我們的工作看來徒勞無功,但傳教使命不是商業交易或投資,甚至不是一種人道行為而已。傳教不是一場表演,必須數算一下多少人因我們的宣傳而來;傳教是更深層的事,測量不了。可能主運用我們的犧牲,在世界另一個角落、我們永遠也不會到訪的地方灑下祝福。聖神按照祂的意願工作,祂願意的時間和地點;我們將自己交託給祂,不該自稱有權看到壯烈的成果。我們只知道我們的奉獻是必要的。在創新和慷慨的奉獻中,讓我們學習在父溫柔的懷抱裡憩息。讓我們繼續挺進前行;讓我們把一切都交給祂,讓祂在祂適當的時間,使我們的努力結出果實。

280. 為了維持傳教的熱忱,我們需要堅定地信賴聖神,因為是祂「在我們的軟弱中扶持我們。」(羅八26)但這種慷慨的信賴必須受到滋養,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呼求聖神。在傳教的殫精竭力中,祂能醫治各種使熱情衰退的肇因。的確,對看不見的事仍要信賴,這會讓我們感到迷失方向:就像跳進深處,不知道將會找到甚麼。我自己經常有這樣的經驗。然而,沒有比全心托賴聖神的指引能給予更大的釋放,放下規劃以及掌握一切細節的控制慾,而依從聖神的啓發、引領和指導,讓祂帶我們到祂願意的任何地方。聖神清楚知道何時何地我們需要甚麼。這就是奧祕豐產的意義!

代禱釋出傳教力量

281. 有一種祈禱形式特別能推動我們擔負起福傳的任務,尋求他人的益處:這就是代禱。讓我們凝神透視聖保祿的心禱,看他祈禱的具體內容,當中滿佈不同的人物:「……我每次祈禱,總懷著喜悅為你們眾位祈禱……,因為我在心內常懷念你們。」(斐一47)我們在這裡看到代禱不會把我們與真正的默觀分開,因為真正的默觀總有容人之處。

282. 這態度成為代他人向天主感恩的祈禱:「首先我應藉耶穌基督,為你們眾人感謝我的天主。」(羅一8)代禱是感謝不斷:「我時時為你們,對天主在耶穌基督內所賜予你們的恩寵,而感謝我的天主」(格前一4);「我一想起你們,就感謝我的天主。」(斐一3)代禱會遠離懷疑、消極和絕望,是源於深厚信德的一種屬神注視,此信德承

認天主正在他人生命內的作為。同時,代禱是感恩,湧自善意關懷的心靈。當福傳者從祈禱中起身時,他們的心靈更加開放、不再牽掛自己而自由自在;他們渴望行善,樂於分享自己的生命。

283. 天上的聖人聖女也都是偉大的代禱者。代禱就像「天主聖三心中的酵母」,代禱是滲入天父之心、揭開新幅度的途徑,此幅度能照明及改變具體的狀況。我們可以這麼說,天主的心被我們的代禱感動,然而實際上,祂常在那裡,比我們先在。我們的代禱所成就的就是讓祂的力量、祂的愛和祂的信實在人群中間更清晰地顯示出來。

二、瑪利亞、福傳之母

284. 偕同聖神,瑪利亞總是臨於子民當中。她和門徒一起,祈求聖神的降臨(宗一14),為此在五旬節的傳教暴發力成為可能。她是福傳教會的母親,沒有她,我們永遠也不會真正理解福音新傳的精神。

耶穌給予其子民的恩賜

285. 在十字架上,世界的罪惡遇上天主的慈悲,這是可歌可泣的接觸,耶穌以血肉之軀承受一切,然而在祂腳下有瑪利亞和友人的陪伴,給予祂無比的安慰。在那關鍵時刻,在完成父交託的救贖工程之前,耶穌對瑪利亞說:「女人,這是妳的兒子。」之後,祂對祂摯愛的朋友說:「這是你的母親。」(若十九26-27)耶穌的臨終遺言主要不是對祂母親愛慕和關心的表達;其實是啟示的公式,以表達特殊救贖使命的奧祕。耶穌把祂的母親留給我們,作我們的母親。只有這樣做之後,耶穌才確定「一切都完成了。」(若十九28)十字架下,在新受造物誕生的至高時刻,基督把我們帶給瑪利亞。祂把我們帶給她,因為祂不願意我們像失怙孤兒流浪,而我們的百姓從這母性的圖像裡,可讀到福音的所有奧跡。主願意留給教會這婦德容貌的圖像。瑪利亞,以極大的信德把祂帶到世界上,也陪伴「她其餘的後裔,(……)即那些遵行天主的誡命,且為耶穌作證的人。」(默十二17)瑪利亞和教會之間、又和每一位信徒之間的親密聯繫,是基於每個人以自己的方式展示基督,正如真福依撒格(Blessed Isaac of Stella)優美地寫道:「在受默感的聖經裡,凡就普世意義去談及既是童貞又是母親的教會,也可就個別意義用來理解童貞女瑪利亞。(……)在某種程度上,每個基督徒也被認為是天主聖言的新娘,基督的母親,祂的女兒和姊妹,既是童貞又是豐產的。(……)基督在瑪利亞腹中的約櫃寄居了九個月,現在祂居住在教會信德的帳幕中,直到時代的終結。祂也會永遠居住在每個忠信靈魂的愛與認知裡。」212

286. 瑪利亞懂得用襁褓舊布和豐盛的愛,把馬廄變成耶穌的家。她是天父卑微的婢 女,歡躍而讚頌父。她是朋友,時常關注我們,不讓生命出現缺酒的情況。她是那被利劍刺透心靈的女人,理解我們所受的痛苦。作為眾人的母親,對在產痛中等待正義誕生的各民族來說,她是望德的標記。她是傳教士,她來接近我們,並一直在陪伴我們過渡此生,她以母愛敞開我們的心靈,邁向信德。身為真母親,她走在我們身旁,分擔我們的掙扎,和不斷以天主的愛包圍我們。瑪利亞有許多稱號,經常與敬禮她的聖堂有關,藉著這些稱號,瑪利亞參與每一個接受了福音的民族的歷史,並與該民族在歷史進程中分享同一的民族身分。許多基督徒父母要求教會,讓子女在敬禮瑪利亞的聖堂裡受洗,作為一個信德的標記,深信瑪利亞的母愛,她為天主帶來新的子女。在許多這樣的聖堂裡,我們可看到瑪利亞如何把她的子女聚合在一起,他們以朝聖者的身分,盡最大的努力來看望她,也被她看顧到。他們在這裡,找到來自天主的力量,去擔負他們生命中的疲累和痛苦。正如她對若望.狄亞哥(Juan Diego)所做的,她同樣給朝聖者母親的安慰和愛,在他們耳邊輕聲說:「不要心慌意亂。(……)我不是在這裡嗎?我不是你的母親嗎?」213

新福傳之星

287. 我們懇求活生生的福音的母親為我們轉求,好使整個教會團體都接受走向福傳新階段的邀請。瑪利亞是充滿信德的女性,活在信德中並不斷前進,214「她的信德旅程非常獨特,代表教會參照的根據。」215 瑪利亞讓聖神引領,踏上信德之旅,朝向天主的安排從事服務並變得多產。今天,我們仰望她,懇請她幫助我們向所有的人宣揚救恩的信息,讓新門徒相應地能成為福傳者。216 一路沿著這福傳的旅途,我們會有乏味、黑暗、甚至疲乏的時刻。耶穌童年時瑪利亞在納匝肋親身經歷了這些事情:「這是福音的開始,喜樂的好消息。雖然,在那開端,不難看出心裡一份特別的沉重,用聖十字若望的話來說,連帶一種信德的黑夜,一層『面紗』,通過它,人能接近不可見的天主,並與奧跡在親密契合中生活。這就是多年來瑪利亞與其子相處之道,她和聖子奧跡在親密契合中生活在一起,在信德的朝聖旅程中邁進。」217

288. 教會的福傳工作有一種瑪利亞「氣質」。每當我們仰望瑪利亞,我們再次相信愛與溫柔的本質是具有革命性的。我們在她身上看到謙卑與溫柔、非弱者的而是強者的美德,強者毋須貶低他人來抬高自己。默觀瑪利亞,我們意識到她讚美天主「從高位上推下權貴」和「使富有者空手而回」(路一52-53),當我們追尋正義時,瑪利亞也是帶來家庭溫暖的那一位。她也是那位小心保留「這一切事,並默存在自己心中,反覆思量」的人(路二19)。瑪利亞能在大小事上認出天主聖神的蹤跡。在我們的世界 中、人類歷史中、我們日常生活中,她不斷默觀天主奧跡。她是在納匝肋祈禱和工作的女人,也是助佑之母,從她的住處「急忙」(路一39)去為他人服務。這種在正義與溫柔之間、默觀與關愛他人之間的相互作用,讓教會團體把瑪利亞看作是福傳的楷模。依賴她母愛的轉禱,我們懇求她,但願教會能成為眾多民族的家居、所有民族的母親,讓我們有利於新世界的誕生。復活的基督以其大能使我們充滿信心和不可動搖的望德,並告訴我們:「看,我已更新了一切。」(默廿一5)聯同瑪利亞一起,我們滿懷信心,昂首邁向許諾的圓滿,並向她呼求:

瑪利亞,童貞聖母,
妳受聖神感動,
在妳謙卑與忠信的深處
迎接了生命之言:
正如妳把自己完全奉獻於永恆者一樣,
求妳幫助我們
講出自己的「是」
時刻回應這急不容緩的召喚、
去宣揚耶穌的喜訊。

妳充滿基督的臨在,
給若翰洗者帶來喜樂,
讓他在母胎中歡躍。
妳洋溢歡欣,
歌頌了上主的奇妙作為。
妳佇立在十字架下,
以堅毅的信德,
接受了復活喜樂的安慰,
偕同門徒期待聖神的來臨,
使福傳的教會因而誕生。
請為我們求得來自復活的嶄新熱忱,
讓我們可以把生命的福音帶給所有人,
這生命戰勝死亡。
請賜予我們聖潔的勇氣去尋找新途徑,
將不朽神妙的禮物
給予每一個人。

聆聽和默觀的貞女、
愛德之母、
永恆婚宴的新娘,
請為教會祈禱,
妳是她純潔的聖像,
願她永遠不要故步自封,
或失卻拓展天國的熱情。

新福傳之星,
助我們作發光發熱的見證,
為合一、服務、熱情和
慷慨的信德、公義和
對窮人的愛,
好使福音的喜樂
得以傳播至世界的終極,
並常照明我們世界的邊緣者。

生活福音之母,
上主的卑微子女的幸福活泉,
請為我們祈求。
阿們。阿肋路亞!

方濟各 於羅馬,聖伯多祿大殿,
2013
1124日,
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的慶節,
信德年的結束,本人任教宗的第一年。

 

 


 

1 保祿六世,《你們要喜樂於主》宗座勸諭(197559) 22AAS 67 (1975)297

2 保祿六世,《你們要喜樂於主》宗座勸諭(197559) 8AAS 67(1975)292

3 本篤十六世,《天主是愛》通諭(20051225) 1

4 南美和加勒比主教團第五屆全體會議,《阿帕雷西達Aparecida文件》(2007629日)360

5 同上。

6 保祿六世,《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宗座勸諭(1975128) 80

7 《靈歌》3610

8 《反對異端》,IVc. 34n. 1PG 7,第一部分,1038:「Omnem novitatem attulit, semetipsum afferens [基督]連同自己,帶來一切新意)。」

9 保祿六世,《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宗座勸諭7

10 參閱《建議》7

11 本篤十六世,第十三屆世界主教會議閉幕彌撒講道(20121028)AAS 104 (2102)890

12 同上。

13 本篤十六世,南美和加勒比主教團第五屆全體會議開幕彌撒講道(2007513),巴西阿帕雷西達:AAS 99 (2007)437

14 《救主的使命》通諭(1990127) 34

15 同上40

16 同上86

17 南美和加勒比主教團第五屆全體會議,《阿帕雷西達文件》(2007629日)548

18 同上370

19 參閱《建議》1

20 若望保祿二世,《平信徒》宗座勸諭(19881230) 32

21 南美和加勒比主教第五屆全體會議,《阿帕雷西達文件》(2007629日)201

22 同上551

23 保祿六世,《祂的教會》通諭(196486) 101112

24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大公主義法令》6

25 若望保祿二世,《教會在大洋洲》宗座勸諭(20011122) 19AAS 94(2002)390

26 若望保祿二世,《平信徒》宗座勸諭(19881230) 26

27 參閱《建議》26

28 參閱《建議》44

29 參閱《建議》26

30 參閱《建議》41

31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主教在教會內的牧靈職務法令》11

32 參閱本篤十六世,《教會傳教工作法令》四十週年講話(2006311)AAS 98 (2006)337

33 參閱《建議》42

34 參閱《天主教法典》460-468492-502511-514536-537條。

35 《願他們合而為一》通諭(1995525) 95

36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會憲章》23

37 若望保祿二世,《祂的門徒》自動手諭(1998521)AAS 90 (1998)641-658

38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大公主義法令》11

39 參閱《神學大全》,I-IIq.66a. 4-6

40 《神學大全》,I-IIq.108a. 1

41 《神學大全》,II-IIq.30a. 4:「我們不能以牲宰和供物來敬拜天主,那不過是為了我們自己和近人的。祂不需要我們的牲宰,但祂確實要求我們以牲宰奉獻作為敬禮,為我們近人的益處。因此,慈悲會補充我們在敬禮和祭獻的不足,也是最悅樂天主的犧牲,因為慈悲尤以尋求近人福祉為主。」(《神學大全》,II-IIq.30a. 4ad.1)。

42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天主的啟示憲章》12

43 《社會科學》自動手諭(199411)AAS 86 (1994)209

44 聖多瑪斯.阿奎那指出多元和不同「是首要行動者(agente)的意向」,祂希望「每一個個體為反映天主的美善,固然有其不足之處,但可由其他個體補足」,因為造物主的美善「不可能由單一受造物相稱地反映出來」(《神學大全》,Iq.47a. 1)。如此,我們需要把握事物的多樣性及其多重關係(參閱《神學大全》,Iq.47a. 2ad. 1; q.47a. 3)。如此類推,在聆聽福音和體察事實時固然會片面,我們須彼此聆聽互相補充。

45 若望二十三世,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開幕詞(19621011)AAS 54 (1962)792

46 若望保祿二世,《願他們合而為一》通諭(1995525) 19

47 《神學大全》,I-IIq.107a. 4

48 同上。

49 1735號。

50 參閱若望保祿二世,《家庭團體》宗座勸諭(19811122日) 34

51 參閱聖安博的《聖事》,IV628PL 16464:「我必須常常領受它,這樣它可以常常寬恕我的罪過。如果我不斷犯罪,我必須常有補救方法」;ID.op. cit.IV524PL 16463:「那些吃瑪納的人死了,那些吃這身體的人會得到罪過的赦免」;亞歷山大里亞的聖濟利祿,《若望福音》,IV2 : PG 73584-585:「在省察時,我發現自己不配。對那些這樣講話的人,我說:你甚麼時候就當得起呢?當你最後站在基督面前的時候嗎?如果你的罪阻止你靠近,而你從不能停止跌倒──就如聖詠所說『人怎能知道自己的過錯呢?』──你會停滯不前,而不參與能給永生的聖事嗎?」

52 本篤十六世,在巴西聖保祿主教座堂對巴西主教團的講話(2007511) 3AAS 99 (2007)428

53 若望保祿二世,《我要給你們牧者》宗座勸諭(1992325日) 10

54 保祿六世,《祂的教會》通諭(196486) 19

55 聖金口若望,《關於拉匝祿的講道》,II6PG 48992D

56 參閱《建議》13

57 若望保祿二世,《教會在非洲》宗座勸諭(1995914日) 52AAS 88 (1996)32-33ID。《論社會事務關懷》通諭(19871230日) 22AAS 80 (1988)539

58 若望保祿二世,《教會在亞洲》宗座勸諭(1999116) 7AAS 92 (2000)458

59 美國主教團,《對有同性戀傾向者的使命:牧靈關懷指導》(2006) 17

60 法國主教團屬下的家庭及社會議會,《把婚姻擴展到同性別的人?開放討論!》(2012928)

61 參閱《建議》25

62 義大利天主教行動,《第十四屆全國會議致教會及國家宣言》(201158日)。

63 若瑟.拉辛格《信德與神學當前的狀況》。1996年在墨西哥瓜達拉哈拉,拉丁美洲主教團信理委員會講話。《羅馬觀察家報》翻譯,英文版,1996116日。參閱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主教第五屆全體會議,《阿帕雷西達文件》(2007629) 12

64 Georges Bernanos,《一個鄉村本堂神父的日記Journal d’n curé de campagne》,Paris1974135

65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開幕講話(19621011)42-4AAS 54 (1962) 789

66 若望亨利.紐曼,183316日的信件,載《若望亨利.紐曼的信件和日記》,卷三,牛津,1979204

67 本篤十六世,《信德年開幕彌撒講道》(20121011)AAS 104 (2012)881

68 耿稗思,《師主篇》,Lib. IIX5:「Imaginatio locorum et mutatio multos fefellit。」

69 我們能從里昂的聖女小德蘭的見證受益。她談到一位特別令人不快的修女,一個內在的經驗對她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一個冬天的下午,我正在像往常一樣做我的小任務,天很冷,愈來愈黑……。突然,我聽到遠處傳來樂器的和諧的聲音。我開始想像一個明亮的房間,披著金色,在裡邊,穿著華麗的年輕女士們正互相以俗世方式讚美問安。之後我看著我正照顧的貧窮生病的女人。我聽到的是她偶爾的呻吟與歎息,而再非旋律……,我無法表達在我靈魂內發生了甚麼。我確切知道的就是主以真理之光照耀了它,遠超塵世的閃爍的光芒,我幾乎無法相信我的幸福」(Ms. C29v-30fin Oeuvres ComplètesParis1992274-275)

70 參閱《建議》8

71 H. De Lubac,《對教會的默想Méditation sur l’glise》,Paris1968321

72 宗座正義與和平委員會,《教會社會訓導彙編》295

73 若望保祿二世,《平信徒》宗座勸諭(19881230) 51

74 教廷信理部,《較突出的》,對接受女性晉鐸問題的聲明(19761015)AAS 68 (1977) 115,若望保祿二世引用,《平信徒》宗座勸諭(19881230) 51,註190

75 若望保祿二世,《婦女的尊嚴與聖召》宗座書函(1988815) 27

76 參閱《建議》51

77 若望保祿二世,《教會在亞洲》宗座勸諭(1999116)19

78 同上2

79 參閱《建議》4

80 參閱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會憲章》1

81 第八屆世界主教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反思(2012108)AAS 104 (2012)897

82 參閱《建議》6;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22

83 參閱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會憲章》9

84 參閱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主教團第三屆全體會議,《普埃布拉Pueblo 文件》(1979323)386-387

85 參閱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36

86 同上25

87 同上53

88 若望保祿二世,《新千年的開始》宗座書函(200116) 40

89 同上。

90 若望保祿二世,《救主的使命》通諭(1990127) 52;《論現時代的教理講授》宗座勸諭(19791016) 53

91 若望保祿二世,《教會在大洋洲》宗座勸諭(20011122) 16AAS 94 (2002)383

92 若望保祿二世,《教會在非洲》宗座勸諭(1995914) 61AAS 88 (1996)39

93 聖多瑪斯.阿奎那,《神學大全》,Iq.39a.8cons.2:「沒有聯繫二者的聖神,就無從理解父和子之間相互聯繫的合一」;參閱Iq.37a.1ad.3

94 若望保祿二世,《教會在大洋洲》宗座勸諭(20011122) 17AAS 94 (2002)385

95 若望保祿二世,《教會在亞洲》宗座勸諭(1999116) 20AAS 92 (2000)478-482

96 參閱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會憲章》12

97 若望保祿二世,《信仰與理性》通諭(1998914) 71

98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主教第三屆全體會議,《普埃布拉文件》(1979323) 450;參閱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主教第五屆全體會議,《阿帕雷西達文件》(2007629) 264

99 若望保祿二世,《教會在亞洲》宗座勸諭(1999116) 21AAS 92 (2000)482-484

100 保祿六世,《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宗座勸諭(1975128) 48

101 同上。

102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主教團第五屆全體會議開幕講話(2007513)1AAS 90 (2007)446

103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主教團第五屆全體會議,《阿帕雷西達文件》(2007629) 262

104 同上263

105 參閱聖多瑪斯.阿奎那,《神學大全》,II-IIq. 2a. 2

106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主教團第五屆全體會議,《阿帕雷西達文件》(2007629) 264

107 同上。

108 參閱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會憲章》12

109 參閱《建議》17

110 參閱《建議》30

111 參閱《建議》27

112 若望保祿二世,《主的日子》宗座書函(1998629) 41

113 保祿六世,《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宗座勸諭(1975128) 78

114 同上。

115 若望保祿二世,《我給你們牧者》宗座勸諭(1992325) 26

116 同上25

117 聖多瑪斯.阿奎那,《神學大全》,II-IIq.188a.6

118 保祿六世,《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宗座勸諭(1975128) 76

119 同上75

120 同上63

121 同上43

122 同上。

123 若望保祿二世,《我給你們牧者》宗座勸諭(1992325) 10

124 保祿六世,《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宗座勸諭(1975128) 40

125 同上43

126 參閱《建議》9

127 若望保祿二世,《我給你們牧者》宗座勸諭(1992325) 26

128 參閱《建議》38

129 參閱《建議》20

130 參閱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大眾傳播工具法令》6

131 參閱《論音樂》,VI13PL 321183-1184;《懺悔錄》,IV13.20PL 32701

132 本篤十六世,紀錄片《藝術和信仰——美麗之道》放映時的講話(20121225) ,載《羅馬觀察家報》(20121027) 7

133 《神學大全》,I-IIq.65a.3ad 2:「propter aliquas dispositiones contrarias。」

134 若望保祿二世,《教會在亞洲》宗座勸諭(1999116) 20

135 本篤十六世,《上主的話》宗座勸諭(2010930) 1

136 參閱《建議》11

137 參閱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天主的啟示憲章》21-22

138 參閱本篤十六世,《上主的話》宗座勸諭(2010930) 86-87

139 本篤十六世在第十三屆世界主教會議的第一次全體集會上的發言(2012108)AAS 104 (2012)896

140 保祿六世,《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宗座勸諭(1975128)17

141 若望保祿二世,三鐘經後給殘疾人的講話(19801116):教導Insegnamenti3/2 (1980)1232

142 宗座正義與和平委員會,《教會社會訓導彙編》52

143 若望保祿二世,公開接見集會的教導(1991424)Insegnamenti14/1 (1991)853

144 本篤十六世,《教會的最深本質》自動手諭(20121111)AAS 104 (2012)996

145 保祿六世,《民族發展》通諭(1967316) 14

146 保祿六世,《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宗座勸諭(1975128) 29

147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主教團第五屆全體代表大會,《阿帕雷西達文件》(2007629) 380

148 宗座正義與和平委員會,《教會社會訓導彙編》9

149 若望保祿二世,《教會在美洲》宗座勸諭(1999122) 27AAS 91 (1999)762

150 本篤十六世,《天主是愛》通諭(20051225) 28

151 宗座正義與和平委員會,《教會社會訓導彙編》12

152 保祿六世,《新事物八十週年》宗座書函(1971514) 4

153 教廷信理部,《對解放神學的若干訓令》(198486)XI1AAS 76 (1984)903

154 宗座正義與和平委員會,《教會社會訓導彙編》157

155 保祿六世,《新事物八十週年》宗座書函(1971514) 23

156 保祿六世,《民族發展》通諭(1967316) 65

157 同上15

158 巴西全國主教團,《福音的道德要求與克服苦難和飢餓》(20024),導言,2

159 若望二十三世,《慈母與導師》通諭(1961515) 3

160 聖奧思定,《論給初階慕道者的講授教理》,IXIX22PL 40327

161 教廷信理部,《對解放神學的若干訓令》(198486)XI18AAS 76 (1984)907-908

162 若望保祿二世,《百年》通諭(199151) 41

163 若望保祿二世,在聖多明哥向萬民傳福音彌散中講道(19841011)5AAS 77 (1985)358

164 若望保祿二世,《社會事務關懷》通諭(19871230) 42

165 本篤十六世向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主教團第五屆全體會議首次集會的發言(2007513)3AAS 99 (2007)450

166 聖多瑪斯.阿奎那,《神學大全》,II-IIq.27a.2

167 同上,I-IIq.110a.1

168 同上,I-IIq.26a.3

169 若望保祿二世,《新千年的開始》宗座書函(200116) 50

170 同上。

171 參閱《建議》45

172 教廷信理部,《對解放神學的若干訓令》(198486)XI18AAS 76 (1984)908

173 意指堅決「除去導致全球經濟失效的結構性原因」:本篤十六世,《向外交人員致辭》(200718)AAS 99 (2007)73

174 參閱法國主教團社會委員會,《政治的康復》(1999217);參閱比約十一世,19271218日的講話。

175 本篤十六世,《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2009629) 2

176 若望保祿二世,《平信徒》宗座勸諭(19881230) 37

177 參閱《建議》56

178 菲律賓天主教主教團,《我們美麗的土地在發生甚麼呢?》牧函(1988129)

179 保祿六世,《民族發展》通諭(1967326) 76

180 美國天主教主教團,《塑造忠信公民權的良心》牧函(200711) 13

181 宗座正義與和平委員會,《教會社會訓導彙編》161

182 Romano Guardini,《新時代的終結Das Ende der Neuzeit》,維爾茨堡,196530-31

183 參閱I. QuilesS.J.,《以人位為重的教育哲學》,布宜諾斯艾利斯,198146-53

184 剛果天主教主教團常委會,《國家安全局勢消息》(2012125) 11

185 參閱柏拉圖,《高爾吉亞篇Gorgias465

186 本篤十六世,《向羅馬教廷致辭》(20121221)AAS 105 (2013)51

187 參閱《建議》14

188 參閱《天主教教理》1910;宗座正義與和平委員會,《教會社會訓導彙編》168

189 參閱《建議》54

190 若望保祿二世,《信仰與理性》通諭(1998914) 88

191 聖多瑪斯.阿奎那,《反異教大全》I7;參閱若望保祿二世,《信仰與理性》通諭(1998914) 43

197 參閱本篤十六世,《向羅馬教廷致辭》(20121221)AAS 105 (2013)51;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會傳教工作法令》9;《天主教教理》856

198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會憲章》16

199 國際神學委員會,《基督宗教與世界宗教》(1996) 72Enchiridion Vaticanum 151061

200 同上。

201 參閱同上81-87Enchiridion Vaticanum 151070-1076

202 參閱《建議》16

203 本篤十六世,《教會在中東》宗座勸諭(2012914) 26AAS 104 (2012)762

204 參閱《建議》55

205 參閱《建議》36

206 若望保祿二世,《新千年的開始》通諭(200116) 52

207 參閱V. M. Fernandez,《為活躍生活的靈修。開乎教會社會訓導的第一屆國家集會的發言Espiritualidad para la esperanza activa. Discurso en la apertura del I Congreso Nacional de Doctrina Social de la Iglesia (Rosario 2011) 》,in UC Actualidad 142 (2011) 16

208 福傳的熱情基於這信念。我們擁有的寶藏是騙不了人的生命與愛,和不能誤導或讓人失望的信息。福音穿透我們心靈的深處,支持我們,使我們高貴起來。福音是永不過期的真理,因為在我們內福音所接觸之處是別的事物所接觸不到。我們無盡的憂傷只能由無限的愛治癒。

208 若望保祿二世,《救主的使命》通諭(1990127) 45

209 本篤十六世,《天主是愛》通諭(20051225) 16

210 同上39

211 世界主教會議為歐洲的第二次特別集會結束時發放的信息,1:《羅馬觀察家報》,英文版週刊,19991027日,5

212 斯特拉的依撒格Isaac of Stella,《講道》51PL 19418631865

213 Nican Mopobua118-119

214 參閱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會憲章》52-69

215 若望保祿二世,《救主之母》通諭(1987325) 6

216 參閱《建議》58

217 若望保祿二世,《救主之母》通諭(1987325) 17

 



Copyright © Dicastero per la Comunicazione -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